安博体育心理健康问题侵袭校园教育要“上医治未病”

2023-11-24 21:43:12

  安博体育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群体受到广泛关注安博体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多严重?《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中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学生。今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心理教育长期被边缘化、学业压力过大、教育环境“过度竞争”等问题依然存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校园无法承受之痛。

  与不断增长的抑郁检出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长期的忽略或者“力不从心”。虽然早在2012年,教育部便提出,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但很多学校依然面临着专职心理教师短缺、心理辅导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挤占、专职心理教师打杂做行政工作等问题。

  原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教授徐凯文是“空心病”的提出者,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创伤治疗等领域有着深入研究。

  “很多孩子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诊断,一定会被诊疗为抑郁症,但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这些孩子,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空心病’的核心问题是:他们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徐凯文介绍。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沂北城小学校长张淑琴也在调研中发现,虽然中小学普遍建有心理咨询室,但专职心理教师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老师少,很多学科老师兼任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有家长表示,“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都配备了心理健康老师,但很多老师只是上上课,讲讲心理健康和心理学的一些常识安博体育,达不到心理咨询的水平。”

  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出台政策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这使得校园心理教育工作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从长远来看,解决学校心理教育边缘化的问题需要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只有转变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并增加投入和关注度,才能让心理教育在学校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于近日在线上开展了《关于青少年心理焦虑、抑郁的问卷调查报告》。调查共计收到有效样本21551份,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调查显示,在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各种因素中,选择最多的为“升学压力”,人数为11779,占比为54.66%;其次为“父母期望”,人数为9386,占比43.55%;“学校考试评比”,人数为8614,占比39.97%;选择“教师言行”“人际交往”与“成长困惑”的人数相对平均,分别为4027、4729、4096,占比在20%左右。其中,处于非常焦虑状态需要寻求帮助者达511人,焦虑到无法正常学习者158人,已在医院确诊患者107人,共占比29.36%。其中,在已经确诊焦虑的青少年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者分布较为平均,占比分别为34.83%,33.71%,31.46%。

  抛开数据不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很多孩子因为学业压力过大和原生家庭原因而产生心理问题,而且这一现象呈现低龄化趋势。在文东茅看来,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不仅和长期的竞争压力、考试成绩评比有关,也和未来的就业竞争有很大关系。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会传导给家长,家长再传导给孩子。孩子在学校不停地考试,不停地排名,学校和家庭也在不断强调中考、高考的残酷性、重要性,竞争就不可避免。

  在徐凯文博士以往的青少年咨询案例中,“厌学”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之所以如此多的孩子产生厌学心理,是因为他们大部分的行为都被从成绩的维度去评价。在徐凯文博士看来,成绩其实是一种“价值泡沫”。“孩子们正处在教育压力链的底层,再优秀的孩子也不可能永远考第一,当因为成绩引发的焦虑愈发强烈,学习不再是一件开心的事,而是令人厌倦,甚至恐惧,以至于产生自我伤害的倾向。”徐凯文认为,当下极为迫切的是,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找到成绩以外,基于人生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遏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升势头,既需要“救火抢险”,又需要“防患于未然”。文东茅教授近年来一直在推广“幸福教育”。文东茅发现当一个人有了心理疾病以后再去做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干预治疗是极其困难的安博体育,成本也非常高。他推广“幸福教育”的初衷就是“上医治未病”,通俗点说就是防微杜渐:更专注于已有征兆尚未发病时的疾病预防和干预,而不能单单地等到疾病发生了才想办法处理。

  “我们希望从源头上预防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我们不是精神分析取向,应该说是意义疗法。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自己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更积极地面对生活。”文东茅教授介绍。

  文东茅教授团队在探索中架构出幸福教育的基本实践框架,即“一个前提、三个支柱”:立志为先、读书明理、知行合一,并以“幸福日志”和“大家文化”为抓手,实现幸福亲师,同学共进。

  “做幸福教育的抓手是教师,我们希望培养更多的师资。帮助老师学会关注学生,改变孩子们的幸福观,找到人生的意义感,提升幸福的能力,养成幸福的习惯。一个老师可以带动一个班级,一个校长可以带动一个学校。老师是主导,家长也是关键。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幸福的影响非常大,家庭的幸福源自安全、自在、亲爱、和睦、真诚、宽容、合作、成长。我们也希望能帮助家长获得成长。”文东茅介绍,“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教育就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感知幸福、创造幸福、分享幸福的能力。”

  “上医治未病”,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来说,预防工作同样至关重要,我们乐见更多有价值的探索。

  在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被“边缘化”,二是“知识化”和“技能化”。

  每次校园事件发生后,大家都会呼吁重视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诸如此类,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教育很快被淡忘,直到下次再出现类似问题,再来反思一遍。这样周而复始,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这是校园无法承受之重。

  “大家都以为考上北大、清华就好了,但以我在北大工作的经历来看,考上北大清华也不见得就过得很幸福,甚至有些学生变得更不自信了,更加痛苦了。因为周围的人成绩好,能力强,竞争就更激烈了,所以很多人考上北大、清华以后仍然不幸福。”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文东茅教授介绍。

  文东茅教授认为,“我们应该追求的不是让少数人考上北大、清华,考上名校,教育的目的和初心应该是让所有孩子变得更加幸福。”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杨东平教授看来,过度竞争的教育会影响学生幸福感,学习不能没有竞争和评价,但一旦过度,学习内在的价值和乐趣就消失了,就会损害学习本身。学业压力大、考试过多、排名过多,父母担心下一代失去进入社会精英阶层的机会等,都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原因。同时他还建议,整个社会要营造更加公平宽松的环境,消除“不上名校就要坠入社会底层”的恐慌,改变消极、内卷的社会心态。

  总而言之,解决学校心理教育边缘化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社会达成一个共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教育要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