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体育关于青少年素质教育十篇

2023-12-03 23:39:33

  安博体育家庭教育是人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最早的、最基础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主要的教育环境,子女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模仿与学习的过程。父母的生活理念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内容、方法与子女自身的成长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联系密切。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平衡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被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被教育者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农村家庭素质教育是我国农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家庭素质教育水平影响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深刻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能否得到实现,这与农民自身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农村社会的长足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有力扶持和不断改善的外部条件,更依赖于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政治观念落后,现代家庭观念淡漠,以及市场经济意识的缺乏,不仅影响农民自身的切身利益,而且对农村的整体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改变农民自身的落后思维与观念,需要从家庭教育做起。家长在家庭中应该用科学的理念与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农村青少年教育的层次与水平。如果农村家庭素质教育得不到实现,旧观念与旧思维根深蒂固地存在,学校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就难免大大降低,农村的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如果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淡漠的政治意识、传统的生活陋习,这些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无法得到彻底转变,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逐渐消除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旧观念、旧思维,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与要求的社会主体,以便促进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化的过程中,农民仍然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将逐渐摆脱农民的身份。家庭素质教育得不到实现,未来新型农民所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思维、新意识都无法良好地建立起来。不仅使农民难以融入城市发展的新环境,而且使创新性社会的建立面临巨大困难,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无从谈起。

  因此,充分重视对农村青少年的家庭素质教育,提高农村家庭素质教育的水平,对我国农村甚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理念及方式的落后,其中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观念及方式的缺乏尤为严重。面对子女的素质教育,农村家长存在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80后”、“90后”家长成长环境较好,不具有忧患意识,比较缺乏责任意识。这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年轻人建立家庭的年龄普遍较小,有些甚至达不到法定结婚年龄。一部分年轻人心智还未真正成熟,不具备作为父母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正因为如此,所以农村教育中其实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部分年轻家长不是没有时间与精力照顾与关心子女,而是只追求自我享乐,把养育与教育子女的责任都交给老年人。父母在子女成长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父母作为子女的主要教育者,缺乏责任心不仅影响家庭的和谐,更会对子女的身心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父母缺乏责任感的家庭子女成年以后通常对父母、家庭也缺乏责任感,自己很难获得健康与幸福的人生,父母亦成为自身家庭教育的受害者。

  市场经济在给农村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盲目而单一地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农村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传统的淳朴的思维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条件下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都使功利主义教育思维及其教育方式在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影响家庭素质教育理念与活动的进行。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家庭普遍子女较少,子女在家庭中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农村,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小孩物质需求的充分满足,但由于缺乏素质教育意识,对子女的道德成长、心理需求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家长的素质教育水平及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一是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不仅制约自身对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的把握,而且很难成为子女文化教育的合格辅助培养者,间接影响子女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二是大多数农村家长亦缺乏作为现代家庭教育者要求的重要条件,例如缺乏青少年教育的相关知识,不能很好地发现和重视及解决子女成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三是农村家庭教育观念方式普遍落后。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心理关怀,惩罚与奖励的手段都较落后,父母很难与子女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不能给予充分重视,难以帮助子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近几年随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得到了良好发展,文化设施与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都给农民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基层建有大量的组织与帮助农民学习的农业科学文化站。农村基层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条件,为广大农村基层文化站准备大量关于少年儿童成长的相关书籍,给家长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机会条件。引导家长认识到落后的教育理念与方式的巨大危害及素质教育对于子女成长甚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重视对子女的素质教育,学习了解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发现并科学地处理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了解社会发展对家长作为主要教育者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很好地提高家长的素质教育意识与能力。

  (二)建立相应机构或创建信息知识平台,为农村家庭素质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各级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要发挥其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更好地促进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发展。

  1.各级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农村青少年儿童成长教育的重视,成立相应的机构,一方面对缺乏家庭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儿童成长给予帮助,帮助他们疏导或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给家长提供学习的机会,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为家长在子女教育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家长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子女成长的问题与矛盾,以科学的方法处理子女自身成长的问题及子女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人的体力、耐力、毅力等各方面生理指标,相对于体质这一概念,身体素质更易量化、评估和研究。健康理论认为身体素质是对人的基本健康状况的评价,接近“体质”的概念。人口学、社会学则认为身体素质是人的基本生命条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是强国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了各项措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尽可能保证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避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可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当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巨大的考试竞争压力使得一切为升学让路的观念深刻影响着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的培养尤为必要,而这一思想的确立不仅是基于对广大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本质认识,更是基于对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身体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是青少年获得健康身体的基本手段,也是获得各种知识技能的必要途径,对于青少年健全人格,提升道德素质和社会素质及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价值。

  1.政策制定角度。尽管近年来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较多,但收效甚微。国家制定的许多规定在一些地区可行性不高,如2007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出,保证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使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等,实际上由于学业繁重,学校早、晚自习的开设,使得很多休息时间都被占用,这一举措无法实行。而由于巨大的城乡差异,以及部分偏远、贫困地区经济水平、医疗水平等的不足,使得青少年学生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更是化为空谈。

  2.各级部门执行情况。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落实不到位,各级部门传达的政策被逐级“因地制宜”化,出现了层层打折,甚至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发生。所以尽管有相应政策来尽量保证学生身体素质教育,依然有下属有关单位尤其是地方各县、镇政府部门乃至相关学校为了保证所在地区、学校的教育水平以及相应监管力度不够等,将身体素质教育作为形式。

  3.社会水平。随着现代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肌肉活动被越来越多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所代替,用进废退,人们的运动能力正在逐渐退化,并且安逸的生活使得人们忽视了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要性,由于生活的富足,人们平均生活水平提高,导致了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摄入的膳食纤维类食物不足,肉食摄入过多,超重和肥胖比例变大。

  4.思想水平。当前中国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很多人对教育价值观念定位并不准确,并且由于层层升学的巨大考试压力和学生之间激烈的竞争压力,使教育者和家长在急功近利思想左右下只是专注于文化成绩,而不注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教育。同时思想水平还不够成熟生活阅历还不够的青少年还不能理解锻炼的意义,加上学校、教师、父母等强调又不足够,使得广大青少年的潜意识中并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这就导致部分青少年宁愿用大量的空闲时间玩游戏等却很少有人愿意抽时间去锻炼身体。

  5.学校层面。学校校车接送,体育教育改革相比文化教育严重不均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都相对过于单调乏味,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对于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及升学考试中关于体育测试都还存在一些理论与实际问题。

  6.家庭层面。由于“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广大青少年生活过于安逸,家长又怕孩子吃苦、受累,不愿让孩子锻炼,学校、教师怕学生受伤,不敢让学生锻炼,因此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产生轻视体力劳动与体育活动的意识。

  二、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督导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是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1.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到具体法律法规中。近年来,针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的现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如2003年国务院颁布施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6年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通过《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意见》,2007年5月7日,《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下发,2011年制定的《青少年体育“十二五”规划》等。这一系列的法律条律规定都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关注,但较其实用性而言,其各项条款呼吁号召的色彩较重,约束力、针对性和具体操作性等方面相对欠缺。因此,应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以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基础,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均较强的法律法规。同时为避免应试教育所导致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的现况,可以适当提高体育成绩在综合考试中的比例,建议中考、高考的体育考试方式可以采取多次考试、划分多个级别的方法,按不同学校的录取要求分为不同的级别,以提高身体素质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从而让学校、家长及学生意识到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尽量避免现行教育体制带来的弊端。

  2.切实加强和落实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具体实施。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政策及法律法规中的同时,也要监管相关规定的全面实施,确保各级下属部门能够具体落实。建议应将身体素质教育和智育教学工作同等对待,甚至可以以身体素质教育为主线来开展教学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大监管和惩处的力度,确保相关政策能具体高效运行。此外,还可以通过异地检查方式定期对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进行评估,对于其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地区各级负责部门实行行政问责。

  3.改变体育“放羊式”的教学。鉴于目前我国广大青少年多数从小比较娇生惯养,而且也有部分学校因出现的事故被媒体曝光,导致在校期间部分体育教师过于惧怕,不敢放手让学生参加运动,使学校的体育锻炼出现“放羊式”的教学。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一些更科学、更客观的体育活动来改变这一窘迫的局面。如可以借鉴北京大学的游泳、12分钟跑等项目。同时在平时的具体教学工作中,可以举办各式各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让体育教学尽显趣味性,既可以调动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从而弥补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单调性及竞技性过强的缺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主动组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或者集体体育活动等。同时相关机构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条件,研发一些既安全又能调动积极性的新活动或者新器械,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运动,积极锻炼。为保证这种体育教学模式的高效运行,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师生关系转换为伙伴、朋友关系。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并关注个体差异,这就需要强调师生间交流与互动,包括知识、情感、兴趣及生活经验等各方面。

  4.扩大“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影响力。政府、学校、家庭均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一方面要为学生繁重的学业负担减压,比如学校要克服片面追求文化分数、升学率,导致学生学业繁重、睡眠严重不足、体质下降、近视率大大增高等。必须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安排合理及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充沛。部分教育教学科研结果显示,男、女大员的大脑工作能力等方面稍高于普通人群,其原因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大脑功能得到提高,人体各种机能状况也能得到改善,这为智力的发展、记忆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生理心理条件。因此政府及社会媒体应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改变“锻炼身体会影响学习”的愚昧思想,让社会各阶层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要转变体育对健康体质作用绝对化的观念,政府、学校、家庭应该让青少懂得健康饮食、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政府积极宣传,学校主动建议,家庭不过分溺爱,共同帮助学生调节饮食结构及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如《决定》所提出:在确保体育工作高效实施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也就是要坚守科学锻炼与合理营养并重的理念以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为了缓解目前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普遍较低的局面,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的改革力度已在教育改革中刻不容缓。身体素质作为德育、智育的基础,其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青少年身体素质教育,才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1]沙莲香,等.中国人素质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青少年活动是团体或自发组织青少年参加到社会文化中的一种实践活动。这样更利于青少年体验到校园外的生活,利于加强他们与社会间的联系。通过青少年活动中心还能学到校园内学不到的知识。因此,现在的中小学越来越多地组织青少年参加这样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家长也要积极支持并参与青少年活动中来,为让青少年成长为对国家有用之人贡献一份力量。

  随着青少年校外生活的日益丰富,以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教育为代表的校外教育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为保证本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的有序、科学、全面的开展,青少年活动中心要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与之相关的课程设置理论、并且深入分析本市区域独有资源,陆续开发一些与学科相衔接的课程,比如科技制作课程、信息技术课程、“非遗”教育传承课程。亦或者以《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论语》等经典古籍作为内容的国学文化课程等,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绝好途径。此外,青少年活动中心也要定期举办“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美德”等方面的讲座,邀请专家解读,彰显文化本色。向学生们展示出中华民族蓬勃昂扬、健康向上、不断奋进的精神风貌,这样的教育也必将能够推动素质教育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2加强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锻炼,让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成为社会体育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

  常言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让每个青少年秉承的信念和目标。中也提出“亿万阳光体育活动”的概念,要求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主动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达到全民皆运动。而中国体育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这一群体,青少年可以说是中国未来体育发展的基石。但是,体育教育仅靠校园体育是远远不够的,加强校外青少年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发挥重要作用。校外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体育活动要始终坚持与学校体育有机相结合,要发动全校师生都来关心和参加体育括动。尤其是学校的运动会、篮球赛、拔河赛、排球赛等重要的体育活动,一定要作为重点进行宣传。一定要突出活动开展的多样性,趣味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多途径多渠道地创新校外体育活动培训和活动组织,进而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青少年活动中心对青少年进行的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因此,活动中心一定要在自身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再实施素质教育。活动中心的文化建设首先体现在环境方面。比如,可利用活动中心的围墙进行墙面文化建设宣传,通过丰富多彩的墙面文化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需要指出的是,条件允许,可单独开辟出特定的平面,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要遴选出学生中的一些优秀书法和绘画作品,真正体现我的世界我作主,我的学习我作主的办学风格。当有了强烈的文化氛围后,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下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完备的教育就是家庭————家庭教育。”针对家庭与社会在青少年教育上相对弱化的情况,加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工作力度是关键。一方面,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细胞,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上的引导与监管职能需要进一步得以强化,尤其是素质教育意识相对薄弱的家庭,需要加强家校间的合作力度。比如,在平时多对孩子的素质态度和素质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的逐渐加强,全社会有责任还青少年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素质文化氛围,通过一系列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措施,以及通过素质教育环境的改善,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其中,为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总而言之,“育人为本,素质为先。”作为校外教育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校外教育属于我国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应该积极倡导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响应国家素质教育,促使素质教育的开展发挥积极作用。如何开展有效的校外活动,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涵养,引导其健康地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采取多种途径、多个层面提高科技、艺术领域中的素质教育,让青少年都拥有亲历知识建构的机会,去真正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之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为实现青少年个人素质全面提高,进一步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稳定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1]张海燕.探索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J].新课程学习:中,2013(9):155.s

  [2]王轲,吴湘玲.家长视阈下的青少年社会教育问题探讨———基于对509位青少年家长的调查[J].广西社会科学,2016,(3):211-215.s

  【论文摘 要】本文阐述了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容,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四项措施。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海量般递增。鱼龙混杂的大量信息,令人应接不暇,无所适从。如何引导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准确地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处理加工,让信息最终为我所用,是摆在公共图书馆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信息社会,人们只有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公共图书馆利用其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质的引导与教育,是当前形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公共图书馆在全面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角色和作用,对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来的,定义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信息素质是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不仅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必备的基本能力。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人们对眼前的繁杂信息的正确判断与捕捉,也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就是要培养他们敏锐的信息观察力,善于发现信息,利用信息,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研究服务。2)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组织处理能力与信息的利用能力等。信息能力是青少年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3)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个体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青少年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有信息责任感,能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那么未来的信息社会才会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普遍注重应试教育的分数,升学率,忽略了对青少年人生很重要的图书馆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加之中小学的图书馆条件简陋,不成规模,学校义务教育中也没有一整套完全针对中学生的完备的图书馆知识教育体系的理论或教材做支撑,导致青少年图书馆意识淡漠,更不用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了。

  在2010年初的一份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差统计表中,在被调查的18个公共图书馆中,只有4个图书馆开设的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知识的早期教育业务还只占到22%;只有3个图书馆开展了信息检索知识教育培训课,培训内容包含的信息检索知识教育只占到16.67%;只有2个图书馆开展了现代信息知识教育的培训,培训内容包含的现代信息知识教育只占到11.1%。在被调查的公共图书馆中,竟没有一个图书馆开展过关于读者信息素质状况相关调查和网络培训,也没有几家图书馆开展信息知识讲座与培训。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需加大力度开展此项服务。

  信息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能力,关系着个人、团体、社会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不但能促进未来信息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能使青少年获得知识创新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起青少年获取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生存、竞争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今天的信息素质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既关系着个人将来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应肩负重任,为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撑起一片蓝天,做出应有的、不懈的努力。

  信息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窗口,作为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体,其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 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特有的服务、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为社会大众及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传递情报信息和传承人类文明等重要职能。它所蕴藏的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无论是纸质文献,还是电子信息文献及网上期刊数据库,其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是任何其它信息机构所不能比拟的。所有这些都使公共图书馆成为社会首选的重要的信息素质教育基地;也使其成为普及社会大众及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中坚力量。

  3.2 公共图书馆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特有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使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公共图书馆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是集信息储存、开发、检索、评价、使用等为一体的信息管理部门,其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对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在这里汇集了一批既有专业水准、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公共图书馆通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各类杂乱无章的知识信息经过分类、排序、编目,成为有有章可循便于查找的有序信息,这种便捷的文献检索方法使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和信息资源开发的双重功能,事实上已成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应当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信息资源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

  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根据自身的信息资源特点及服务优势,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做好关于信息素养实践的宣传。把新生入馆教育课做成网络专题宣传片的形式,放在图书馆主页的醒目位置,便于读者浏览与学习,也便于读者更快地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入馆教育的内容是关于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信息导航:如图书的借阅方法,纸质期刊的查阅方法,电子期刊的网上查阅及下载方法,必须遵守的信息道德准则及规范等。图书馆在青少年首次入馆时便做好信息导航工作,引导其观看新生入馆教育宣传片,便于他们更快速地了解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及服务。图书馆的一线服务部门也要张贴有关本室服务的说明, 并备有相关资料的目录查询及索引、导航指南,与网上宣传相得益彰。这种周到细致的宣传,让青少年更快速的了解与熟悉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而增强他们发现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因而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青少年的图书馆意识、信息意识。

  4.2 制定针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标准教材,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

  我国目前还没有适合国情的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标准。应该尽快制定出满足青少年需求的信息素质教育标准,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使青少年在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最强的学习阶段就能具备熟练的查询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本领和技能,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的学习与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信息人才奠定基础。

  4.3 公共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人才优势,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

  公共图书馆凭借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可充分发挥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指导作用,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国家要加强对图书馆的政策性支持及资金投入,支持公共图书馆不断拓展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增强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和利用图书馆终身学习的能力。

  图书馆可以设立专人专室,专门从事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实践。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可以多借鉴国外先进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及经验。作为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有义务与责任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与培训。青少年可以利用周末去图书馆,完成信息素养课的学习与实践。有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习与实践,相信在青少年的心里会种下信息素质理论与知识的种子。

  对青少年开设的信息素养理论的基础课、拓展课由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专家专门讲授。在信息素养课的授课过程中,将计算机检索和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作为授课重点,网络信息检索课,文献信息资源检索课贯穿其中,从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的高度来统筹实践这些课程。在青少年对信息素质理论进行初步实践阶段,公共图书馆会安排专业馆员对青少年进行相应的指导,以此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能力。这期间,青少年要学会如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检索系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网上电子期刊文献,最终要为我所用,最后以论文或报告形式完成本次信息课的学习。随着青少年年级的增高,图书馆的信息素养课的级别、课题研究、课业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相信通过这样的信息素质教育课启蒙、实践、及拓展,青少年有效利用图书馆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将会为他们未来终身利用图书馆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要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 公共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水平首先要提高。图书馆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要重视馆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应持有积极的态度,开放的思想为自己量身定制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学习计划,不断地、主动地、自觉地坚持自我学习、终身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未来产生的影响,熟练掌握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包括图书馆专业知识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具备对现代信息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用全新的理念、现代化的手段、新颖的方式主动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服务。要尽快构建包括信息教育专家在内的多学科领域内的专家指导队伍,以此来提升并拓展青少年的信息素质能力及综合素质,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信息人才的需求。

  公共图书馆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否具备必要的信息技能,熟练地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并有效的加以利用,体现了当今青少年的个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是未来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要求。而探索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真正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作用,这又是当前信息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图书馆员将会长期面临的一项任务。面对信息社会的新挑战,公共图书馆需要做出新的尝试,做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引领者。

  众所周知,青年一代的法律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如何提高青年一代的法律素质?早在80年代曾指出:“加强普法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那么,青少年法制教育在我国应如何开展呢?显然,要回答这一涉及法制教育实质性运行的关键方面,只有首先正确、全面认识法制教育的“原本”,才能顺藤摸瓜地理顺“针锋相对”的消解路数。青少年法制教育功能的优化发挥及效果的良好彰显,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动力予以支持,更需要有健全完善的机制作保障。所以,寻求法制教育的动力之“源”,构筑法制教育的保障之“垒”,是解决青少年法制教育有序开展的根基性问题。

  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讲,动力源于需要。常态意义上,“需要”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需要”与“满足”的对立统一性。要达到“需要”的“满足”,就必须根据这一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参与社会生活以获得丰富的满足物。二是“需要”的永不满足性。“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了新的需要。”说明,需要在事实上是永无止境的,一种需要的满足总是不断引起新的需要。

  青少年法制教育也不例外,其根本动力来自主体对教育内容和手段的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供体”(教育者)与“受体”(受教育者)之间互为主客体关系的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教育活动对于“受体”全面发展的目的的需要和满足之间的矛盾等等。由是观之,为了能正确揭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力机制,需要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力主体”、“动力内容”、“动力载体”进行深入研究。

  动力主体既指动力发生主体,又指动力利用主体。就整个青少年法制教育而言,动力主体既可能是发生主体,又可能是自身的利用主体。不过,高层次的动力主体总是低层次动力主体的利用主体,如社会、组织对个人就是这样。基于这个意义,我们可以从“动力源”角度把青少年法制教育动力主体分为三类:个人本体、群体组织、和社会整体。

  1.个人本体。就微观个人而言,青少年接受法制教育是为了满足个体自我实现需要,是为提升个体自身素质而产生的心理动力。如果撇开主体以外的因素,仅就个体自身行为的动力系统而言,推动青少年个人从事法制教育活动的最直接的“原驱力”当属个人本身接受法制教育的需要。这是因为,我国正在融入法治社会,对置身于未来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

  2.群体组织。青年个体是未来的社会从业者,面对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的今天,普适性国际规则迅速渗透到各个经济角落,群体组织往往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提高办事质量和办事效益,会逐步地把“法律素质”纳入考察和录用员工的基本环节,由此必然促使青年个体产生参与法制教育的冲动。

  3.社会整体。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全面发展,必然导致社会成员积极参与法制教育活动的推动力。这种宏观作用的推动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群体组织必须培养出大批能适应加入WTO后法治时代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这样一来,青年个体也只有通过系统的法制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第二,社会的法治化推演,不仅能为青年个体的人参与法制教育提供各种条件,而且还产生了要求行为个体参与法制教育快速提升法律素质的社会整体“拉动”。

  应当看到,个体“微观动力”、群体“中观动力”和社会“宏观动力”是三种分力,法制教育动力总量的大小取决于这些分力整合而成的合力的大小。当这三种分力互相协调,个人、群体、社会三者利益趋于一致时,三种动力就会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所产生的动力总量会超过各分力简单迭加所不具有的新质和新能量,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从而大大加强法制教育发展的动力;当三重动力形不成合力,甚至于方向相反、背道而驰时,法制教育的运行就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因此,青少年法制教育各动力要素是否互相协调、形成合力,直接影响到青少年法制教育功能的发挥。关于这一点,20年来的“普法”实践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精细设计不能紧局限于“供体”的视角和立场,如果过度地忽视“受体”的真实需要,其最终不得不面临的结果是:“手术成功了,但病人死了。”

  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力内容,是指促成青少年法制教育功能及其价值实现的动力结构的具体表现形式,与一般法制教育的动力内容应该无多大差异。粗略地讲,法制教育的动力形态包括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

  1.权利意识之精神动力。所谓精神动力,就是指思想、信念、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的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开发精神动力,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科学动力、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教育与引导,精神文化已成为公认的社会资源之维。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要旨就是把真正的法治精神告诉人们,努力培育他们同现代法治文明相一致的自主性心理价值诉求。

  通常认为,法治精神应包括四层涵义:第一,尊重与保障公民权利是法律的基础;第二,只有法律才是解决社会冲突的主要手段;第三,立法必须经过民主程序;第四,法律具有至高权威,它是社会所有成员、机构的行为规范。其中,保障权利限制权力越来越成为现代法治的核心理念,因为“只有权利成为目的、权力成为手段的地方,才谈得上法治。”我们认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路数应当调整,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心不在于仅教育人们如何遵守义务、服从法规,而必须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呼唤人们对权利意识的觉醒。奥斯丁曾提到:“权利之特质在于给所有者以利益。”正是因为法律基于权利设定可能带来各种便利和利益,包括心理和感情上的利益(公正),才会赢得人们遵守、诉诸或全身心信仰的直接动机;才会激起他们把法律也当作一种追求个体利益的资源而诉诸、利用,让他们坚信唯有通过法律才能更好地获取某种利益或保护既得的利益,以至于让他们把全身心都卷入到法律实践的话语中,直至无法解脱。

  2.法律产品之物质动力。物质动力,是指满足人们需求的物质推动力量。满足需求的对象称为满足物,最简单的划分是“硬性”满足物与“软性”满足物。任何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满足物都被称为“硬性”满足物,大部分物质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它,如吃、喝、住、穿等。与“硬

  性”满足物相反,传统上人们将同非物质需要联系起来的满足物称为“软性”满足物,如社会秩序、权利、地位、民主、自由、荣誉等。满足物能否足够地满足需要,关键要看“满足物”是否符合需要主体的利益。

  毫无疑问,青少年法制教育推动力的直接物化诱因之一就是法律产品。需要澄清的是,人们是否愿意接受法律,并不是由法律的“重要性”和“强制性”所决定的,而是由法律本身的规定所决定的,之所以愿意接受这样的“规定”,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接受者对法律的品质的认同;二是法律符合接受者的利益。由此可见,人们选择接受或遵守法律,是因为法律不仅仅有效,还必须有益。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如果法律与他的利益无关或者相悖,他就可能选择疏远或违反它。按常识,现代立法是对社会利益关系的第一次分配,从这个角度讲,立法质量如何,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产生的影响极为重大。

  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动力载体,是指促成青少年法制教育功能及其价值实现的“中介”,主要表现为传递渠道的动力媒介,如各类宣传教育工具。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将“法律”交给青年一代,使他们知法、守法、用法和树立法治观念,进而提高法律素质的公益性社会事业。法律的普及过程,既是信息传导过程,即由某一动力主体将法律信息传给另一个动力主体,如各种传媒的宣传鼓动;同时也是文化传导过程,因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要务之一就是法治精神培植,只有特定的法律文化通过社会化和内化过程融入个体的人格系统里,才能影响并改变微观青少年法制教育动力主体的需要结构,从而使他的动力发生变化。

  保障机制,是对事物发展运动的方向、规模、速度、质量等方面予以指导、协调、控制的,由一系列组织、制度、思想、观念和关系因素整合作用的机制。显然,保障机制的构成要素极其丰富,比较普遍的有理论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环境保障等等。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而言,尤以观念导向保障、政策指引保障、环境协同保障、途径优化保障四种要素最为特殊。

  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制度得以产生和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大凡良好制度往往都源自于文化渊深的观念积淀。所以,以期通过青少年法制教育推动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必须首先从改变观念开始。

  “法治”观念要求人们习惯于将社会事务纳入法律和制度的轨道中来加以分析、思考、处理,是管理国家和社会有效的手段,是不允许任何政党、组织、团体和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信念。可见,法治观念的基本内核就是诉求“法律的统治”(Rule of Law),内含公平与正义地衡量行为的价值准则以及法律至上的观念。要形成法律至上观念,首先得信仰法律,“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需要注意的是,只靠周而复始地强行灌输法律条规是难以解决信仰法律问题的。因为对于观念确信乃至信仰坚守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语言的说教,而是行为的感召;不是一般的倡导,而是具体的示范。而这种感召与示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法律自身的尊重、服从与遵守。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普通人的法律态度,不仅取决于法律规定了什么,政府号召了什么,更取决于法律在政府那里被怎样尊重、服从和严格执行。因而政府守法程度从一定意义上关系着法律至上观念培育的成败。

  一般来说,政策指引保障必须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满足需要。二是对需要的调节和引导。这显然要求,“政策”本身的设计必须正当、科学、合理,并且供给充足,否则无法满足需要,更无法良好地发挥调节和引导作用。

  从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政策实践看,1995年12月28日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合文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和2002年10月2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是迄今为止有关青少年法制教育最为详尽的官方性政策文件。两《意见》随着近年来的社会变迁已日益显露诸多问题。《意见》规定:“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显然,传统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在地位上是从属于德育教育的,即把法制教育视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为目的的观念教育。我们认为,这样的认识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因为,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还将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近年来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数据足以说明:现行的学校法制教育课,既没有让学生真正懂法,更没有达到对学生予以“观念改造”的效果。所以,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政策定位”上,必须构建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体系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系统的成功运行和功能出色发挥,靠要素的优化和协同。根据这一原理,如果我们把青少年法制教育看作一个系统的话,那么立法、司法、执法、护法、法律文化、法律产品、社会、国家、组织和个人等等就是要素,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成功运行及法治社会的最终实现,要靠上述各要素的不断优化与协同。

  于青少年法制教育而言,所有要素中,司法和执法的影响是最为致命的。这是因为,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直接行使着大部分的国家权力;司法是人们权利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保证法所追求的自由、平等、正义、秩序等价值得以实现的手段和途径。“司法”和“执法”作为人们可以直接感知与体验法律的基本“场域”,是人们塑造法律形象的重要质料,公正司法与依法执法对法制教育活动的同化感应比法制教育本身更为重要。

  1.机构设置。在实践操作上,青少年法制教育应当建立起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党委宣传部门、司法行政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协助的运行机制。以此构筑司法行政部门指导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实施及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格局,形成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为依托、校内外结合的法制教育组织机构实施模式。

  我们即将跨入21世纪,回首过去的20世纪,在党的领导下,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曾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刻苦学习,奋发成才,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前列,为新中国的诞生、建设作出了贡献。而今,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下世纪我国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到下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那时,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但是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奋力拼搏,共同努力。现在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这一代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下世纪我国国民总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下世纪的中国能否牢牢发展的主动权,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能否实现。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承载着庄严的使用,为使新时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不负重托,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当前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我国即将加入WTO,我们同世界各国间的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将更加广泛、深入。这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大量进入我国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宣传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生活呈现“四个多样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系列的变化逐步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诱发了社会上的拜金主义、自由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腐朽思想,社会上还出现了黄赌毒、腐败、非法宗教活动、封建学信活动等社会丑恶现象。这些,都直接、间接地影响、干扰着青少年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再一方面,当今时代,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载体和开展舆论斗争的新舞台,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互联网是开放的,网上信息诚杂多样,即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同时,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这些错误的不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也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复杂的环境和新的形势面前,我们只有努力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大力探索新路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年轻一代健康茁壮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年新特点,使青少年的流动分布、交往方式、发展需求等生存状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使非公有制企业成为青年集聚的重要领域之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使城市社区在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代日益加快,使科技、信息、市场成为农村青年投身效益农业开发行动的主要需求等等。这些特点也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使青少年在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呈现出新的特点。从当前有关部门的调查情况看,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整体情况是好的,主流是健康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青少年普遍有着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这一点从当前应征入伍青年的高涨热情也可以证明;二是非常关注社会。青少年对自己和家庭密切相关的大事非常关注,并且对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也具有一定层次和水平。比如对家庭收入、高校扩招、社会治安等问题十分关心;三是大部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健康向上的,很多学生重视个人社会价值和体现,认为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国家作贡献和使自己有所作为;四是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明显增强;五是对新知识的渴望十分强烈。但是在健康的主流背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部分青少年存在信仰危机,政治热情不高,人生观不够积极,许多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素质明显偏差,在现实生活中更是表现出种种令人担忧的不良行为:其一,政治意识淡薄,信仰集训模糊。有的学生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说教;其二,法制观念淡薄,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1996年缙云县少年犯罪案件13件25人,占全年案件数的4.3%和6.3%。1997年,全县青少年犯罪案件36件46人,占全年案件数的24.2%和21.3%;其三,意志力缺乏,不能经受打击、挫折;其四,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现象严重,性格孤僻、冷傲,缺乏合作精神;其五,价值观偏差,享乐主义严重,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许多学生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花钱如流水,追求高消费、盲目消费,同学之间攀比风盛行,爱讲排场、讲高档;其六,独立自主意识差,虚荣心强。由于家庭的溺爱,学校教育方法的陈旧,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现在的中小学生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接触现实生活往往束手无策。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尽管此类现象并不是所有青少年身上都存在,但确定比较普遍。出现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家庭、学校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放松了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理想信念、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高尚的人格品格、顽强的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因此,为保证广大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就必须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1、教育部门要把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2、教育部门要把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关系有过非常精僻的论述,他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灵魂”。这是所有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首先必须明确和坚持的基本原因。实践也可以证明:如果真正加强了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就会把思想教育中形成理想和信念转化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的形成,对学生识别真善美假恶丑都具有极大影响。当前,教育部门就是要将德育工作切切实实放在首位,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要通过富有成效的思想教育工作,来带动和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

  3、教育部门要把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作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前提。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全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可见,教师在育人当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去带动、引导、激励和感召广大青少年,使自己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如江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育部门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真正使广大教师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只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前提,才能确保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富有实效和针对性。

  (二)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重要作用。

  1、共青团组织要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经济社会生活呈现出“四个多样化”,给学校共青团工作也带来冲击。面对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的青年学生,共青团组织只有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不断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安博体育、改进方法,才能增强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青年的不同需求,实行分民支指导,分类施教;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要潜下心去真正了解青少年,贴近青少年,努力做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争取正面灌输与经常性渗透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教育手段,加快信息传递,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2、共青团组织要大力推进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曙光计划”,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曙光计划”是面向我省中等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以“迈好青春第一步,成才报国跨世纪”为主题,以培养中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科技文化素质、个性心理素质、现代生活素质为基本内容的学生素质拓展工程。当前,要着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纪律法制教育。共青团组织要通过价值观教育、主体意识教育、生活态度教育、群体观念教育,努力帮助学生会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正确的认识和有效地调控。要经常性地开展纪律法制教育。结合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典型事例,深入普法教育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严格校纪校规,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努力引导他们成为“四有”新人。

  3、共青团组织要在繁荣青少年文化生活,加强青少年活动陈地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共青团组织要积极组织青少年踊跃参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一是通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来吸引青少年学生,使他们从小受到健康思想的熏陶。二是积极实施“新世纪青少年读书计划”,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形成读书热点。三是积极开展和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扩大青年志愿者的影响力,使广大青少年在潜移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同时,共青团组织要大力加强和规范各级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同时,共青团组织要大力加强和规范各级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充分发挥青少年宫、青年科技图书站、青少年素质训练基地、少年军(警)校等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基础作用,同时,要积极创办“青少年健康网站”、“青少年热线”、“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等新型工作阵地,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依托。

  为了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1―2020)》、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2006】4号)、云南少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云发【2004】23号文件精神,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建设工作,促进城乡校外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促进全县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素质教育的实施要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联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是培养青少年专业特长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如何充分利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推动我县素质教育?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通过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文学、艺术、科技、体育、心理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普及和熏陶,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

  学校校外活动建设要结合学校发展特色,根据学生发展需要,让孩子们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活动项目,努力打造特色项目和优秀品牌。

  青少年校外活动建设要依托学校现有资源,服务本学校的学生,提供未成年人交流、实践平台,让未成年人快乐、健康成长安博体育。

  青少年校外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自身个性发展的有益补充,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服务、教育广大未成年人的活动平台,是青少年活动中心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载体和教育模式。大力发展校外教育,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它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服务内容是教育,这决定了活动中心作为一个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根本性质。由于活动中心的特殊性和教育改革的趋势,为了确保其正常运行,我们必须在坚守活动中心公益性质的前提下,为其确定一个准确的定位,即“公益办学、服务青少年”。我县活动中心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其功能,积极开拓思路,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创新,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全免费教育活动和培训活动,达到“发展个性”、“锻炼能力”、“激励创新”“ 张扬个性”、“快乐是生活”、“ 全面发展”、 “服务青少年、效力全社会”的目标。

  在学校教育之余,广大父母还积极送子女参加各种校外教育培训,这使得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作为弥补学校假期及周末教育空白的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活动中心应充分发挥其阵地作用,从家长的愿望出发,利用中心功能用房、国家配套设备设施及自己购置设备设施的优势,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的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假期及周末为青少年提供学习、游戏的条件和场所,来满足广大青少年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需求,我中心周末、节假日及课余时间对全县学生开放,并外聘专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如:开设绘画、书法、声乐、舞蹈、电子琴、钢琴、乒乓球、足球、篮球、武术、跆拳道、形体训练等多个门类的特专长培训项目供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至少掌握一项艺术特长。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中心提供的服务,针对我县点多面广、学生众多的实际,校外活动中心在运作上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活动中心的辐射作用。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和校外教育性质,活动中心以“农村活动分站”为载体,“城区学校场所”为依托,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村委会等地方建立了基层活动点和留守儿童之家等,使农村的孩子和县城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享校外教育的优质资源,形成一个以城区为依托,辐射乡镇的校外教育网络体系,充分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辐射作用,有力的推进我县的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为了全面推进我县素质教育,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们要立足县内学校场所有限、经费不足、师资不专的实际情况,要建立集社会实践、科普教育、体能训练、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借鉴外地成功经验,要建立红色教育、科普教育、禁毒教育、廉政教育、陶艺、东巴纸制作、木工、生存救护、手工工艺、模拟法庭等多个活动课程。从而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作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和管理,是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只有坚持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公益性质,充分发挥其阵地作用和辐射作用,积极开展各类形式新颖、参与积极性高的文化活动,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构建和谐文化,才能将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与文化休闲并重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为青少年特长的发展、素质的提高起到应有的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2006年12月23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第一次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以文件的形式确定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国务委员宣布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1]。2007年4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召开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会议中,中央主持会议并强调: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2]。在中央7号文件中,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思路,以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举措,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3]。“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和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向,在开展近3年来,受到了教育系统的衷心拥护和亿万师生的热烈欢迎,活动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亲切关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策[4]。有关研究资料显示,活动开展近3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青少年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有些学校和地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意义的理解,对活动价值的研究也较肤浅,认为每天运动1小时就是完成了任务,忽视了对学生技能的学习、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相应在其开展过程中活动没有继续创新,水平停留在活动开展初期,严重阻碍了活动的深度开展,大大降低了“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价值。

  关于“教育”一词,词典的解释: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从事社会生活的全过程;辞海的解释:教育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继承和发扬的全过程。对于教育的本质却是百家争鸣,长期以来被人们所争论,主要的观点有: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5][6]。总结这些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本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有教育对象即人,还需要有教育内容,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以期对教育对象以影响,促进其身心发展。简单地说教育可以使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个体的成长又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说教育的本质可以归纳为:不断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的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强身健体、阳光运动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它的价值不仅存在于自身的规定之中,还需要通过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才能表现出来,而“阳光体育运动”能否彰显自身的价值,又不仅仅取决于运动的本身,更取决于主体对“阳光体育运动”价值的认识程度。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载体。“阳光体育运动”要求:用3年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使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得到切实地提高。“阳光体育运动”以文件的形式对现阶段青少年的健康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每天的活动时间也提出了最低要求,强调了体育锻炼时必须的身体锻炼,这必将打破长期以来“重文轻武”的社会现象安博体育。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大力实施,学生的身体素质将得到切实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根据2008年全国近9万所学校的检测结果表明,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及以上标准的学生占85.94%,学生的健康状况和精神面貌大为改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4]。在体育活动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需要学生身体的参与与练习以及学生间的相互配合,这就在客观上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供了条件。通过每天体育活动和竞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帮助他们形成了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7]。而在体育运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孩子自身的活动体验,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使得学生能较容易的接受自身错误,改正过程也更直观简单,避免了口头说教的乏味与低效,师生关系也在活动的共同参与中得到融洽。

  我国体育历史悠久,但“体育”却是一个外来词,虽然我国的竞技体育发展较快,但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犹豫各种原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阳光体育运动”作为纲领性文件已经写入党中央、国务院文件中,说明活动将要持久深入的开展的下去。活动的持久深入开展,不仅对学校体育产生重大影响,对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也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阳光体育运动”的对象为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活动的开展与学校体育活动、体育课紧密相连,这必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中央七号文件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体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正确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建立学校体育的专项督导制度,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国家队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卫生条件和师资的基本标准等一系列措施。在国家政策措施的调控下,“重文轻武”、任意挤占体育课等现象得到遏制,场地器材、活动经费问题将逐步解决,教师队伍及素质将会有质的改进,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必将得到迅猛的发展。此外,“阳光体育运动”还强调加强家庭和社区的青少年体育活动,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运动会,积极开展竞技性和群众性运动会,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促进家庭、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8]。这将直接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另外,现在的学生将来踏入社会,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强烈的终身体育意识,必将在将来掀起轰轰烈烈的社会体育热潮。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绝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学校这一阶段,随着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实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学校体育对竞技体育的支持作用得到体现,竞技体育的发展又会推动和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9]。总之,“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三者之间的联系,随着事物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将得到加强,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条件。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副总理也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然而被推崇、追捧多年的素质教育,在现实中已然成了“皇帝的新衣”[10]。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学生的负担依旧沉重。就连教育部部长周济都承认,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也正是这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观念的转变以及制度的变革将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而“阳光体育运动”作为直接提高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的活动,学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家长也不会反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社会都会支持,能够得到大家的共识[11]。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国家出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端正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思想,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加强体育安全管理,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等等一系列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措施[4]。在开展过程中,许多地方和学校,素质教育都找到了行之有效的抓手,办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端正,形成了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氛围,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体制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阳光体育运动”确确实实成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非常及时,在社会就业和竞争压力日益加剧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学生的文化课负担过重,学校体育被边缘化的大环境下,有效遏制了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的趋势,并大幅提升了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12],突出了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牢固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初步形成了青少年广泛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局面和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共识。党的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不仅要求全国人民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更需要全国人民具有强健的体魄和精神。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基础,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是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关键,下一代健康成长、体魄强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可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创造力[13]。早已成为奥运会金牌大国的我们,青少年的体质却是如此的不相称,未来的国家间的竞争,将主要表现在青少年身上,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将是一个国家强大和社会兴盛的根本保证[14]。大量事实证明,身心健康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品德再好,学问再高,也难以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更谈不上自己的幸福生活。所以说“阳光体育运动”是千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视的体现,也是民族振兴的时代呼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

  青少年教育问题历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世界各国政府把培养下一代作为国家“兴衰存亡”的重点工程来抓。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体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健康人格的养成,身心的正常发育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体育社会属性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其不仅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还以赋予积极意义为其内容,身心活动为其形式的结合统一,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因此,从社会学、体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去探讨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影响规律;揭示体育于培养青少年自我意识、良好心理品质、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标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体育与社会的关系看,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体育的发展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体育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属性。那么,体育的这些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与青少年教育又是什么关系?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内涵与本质。在哲学范畴中,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那么,体育社会属性就是指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而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新世纪理想教育的代名词,是有别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一种教育体制,目前对其本质和内涵的诊释很多。综合起来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4个方面。它是一种注重个性成长的教育,是一种将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培养情感意志和完善人格等融为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式教育,是一种适应现代化社会知识迅速增长和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的创造性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社会属性比体育社会属性的范畴广,它既包含了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但又不能取而代之。两者之间相互交融和促进,形成互补之势。譬如,运动竞赛承载着丰厚的体育文化内涵,这一属性最集中地体现了“和平”、“公正”、“参与”的体育精神,这也正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映。“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理想目标的奋斗精神;“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坚持不懈与困难斗争到底”的顽强拼搏精神等;无一不是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

  2、对象与目的趋同一致。从上述不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