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体育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十篇

2024-01-31 17:01:27

  安博体育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以青少年为法治教育为对象,以宣传教育为落脚点的一项关于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宣传教育活动。目的在于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培养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养。因此,青少年法治教育必须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法律进学校的教育活动。让民主法治观念深植在广大青少年的内心深处,产生法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思考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理念和主要措施。法律进学校,对青少年在法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着力重视青少年法治教育。坚持培养公民面向社会、实现价值认同的基本理念;着眼于对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一是教育内容社会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我们应遵循两个原则:一符合社会需求。既要与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规律和社会行为化要求相吻合,同时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以有利于适应我国法制国家社会目标的实施与发展。二符合人的发展要求。充分考虑青少年学生接受教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注重课外教育,润物无声。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要十分重视课外教育在加强学生法律品格教育方面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靠一门课程或多少学时的教学能够完成的。而应该是一个渐进式的,不断积累,逐步加以塑造的过程。因此,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力求课堂教学与校园法治文化环境相一致。校内的各种学术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服务等都有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法治教育的功能,传递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价值观。

  三是教育途径综合化,强化渗透性的教育作用。法律进学校,依靠学校的课堂教育宣讲是推行法治教育的基本形式。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要通过多学科的渗透得到全面推行。学校除了开设专门的法治课程外,其他文理课程都要有相关法律问题的讲述。例如:政治课、历史课、职业道德课、思想品德课、地理课等,使青少年充分理解我国的政治法律文化传统。

  四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沙湾区在25所学校均配有法治副校长,城区学校聘任法院法官为法治辅导员,开展法治教育。全区建立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1所,市级1所、区级3所,法律进学校示范点2所。法治宣传教育进校园;学生走进法院接受法治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设置学校学生“走进法庭”的现场训练。老师带领学生到当地法院旁听审判,然后根据学生所学法律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做到学以致用。组织学生到国家法律机关进行实地参观体验开设模拟法庭教育课,学校邀请律师、法官、警察和执法者等法制建设社会教育者走进课堂进行讲授法律知识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增加时效性。这些措施对青少年法律行为能力的培养和守法习惯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思考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几点建议。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五个必须”的基本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走向法治国家的新起点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建设。引导青少年学生领会“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树立法治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一是对青少年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教育从青少年抓起,广泛开展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努力使青少年把对法治、法律的信仰,尊崇转化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这不仅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相联系,而且还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也与人的社会化的基本要求相一致。能更好地帮助引领青少年融入社会,较快地完成自身社会化的转变,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二是对青少年加强网络法治文化教育。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消除法治教育成人化标准,理论化形式,课堂化模式,快捷、准确地了解掌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法治文化教育宣传活动。

  【关键词】思想品德;旧教材;法律教育;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未成年人 权利义务;引导学生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法律教育旨在帮助初中学生初步确立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为做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人教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法制教育内容研究结果发现:法制教育内容在共五册的教科书内容中占了四分之三,在三个年级教科书中各有分布,其中以八年级居多。现将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探讨如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学法制教育是这项系统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并由于其面向的是中学生群体,因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国家未来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可以从青少年身上反映出来。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由于中学生大多未成年,他们既容易成为受害的,是法律重点保护的对象,也容易成为违法犯法的行为主体,是需要进行重点教育的对象。

  建设现代法治社会,是一个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群体表达法治诉求和法律制度自身不断充实完善相互产生作用的辩证发展过程。一方面,法治精神愈发深入人心,就愈发有利于建设法治社会。另一方面,法治建设工作愈发跟上时代步伐,就愈发容易被社会所接受,就能够不断解决新时期产生的新问题。中学法制教育面对的中学生群体,思想活跃,不束传统,善于创新,必然会产生许多与成人社会不一样的法律问题,这是法治建设必须面对的独特性问题,也是法治建设工作自身不断完善提高的机遇和动力。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想品德逐渐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对培养知法、守法的新一代青少年有着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目前,青少年犯罪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不愿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逐步上升趋势,数量多、蔓延快、危害大。青少年犯罪已逐渐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向家庭、学校、社会敲响警钟,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波及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社会各界,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事,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的同时,许多舶来的低级趣味的文化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随之进入我国,并随着媒体、网络和社会现象在青少年中形成了许多不良的思想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思想发育的关键时期,思想不成熟,对消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辨别能力差,许多校园里弥漫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并有可能导致青少年的学习退步,人生态度消极甚至引发不良的犯罪行为,形成大批性格扭曲、人格低下的青少年,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教育的教学质量和青少年的人生发展。因此,有必要在青少年中实施人格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重视青少年的人格教育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灵魂塑造工程。

  教育的职能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启发人的本能,使之成为人格健全、知识能力和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人。人格教育作为塑造基本道德品质的核心教育手段,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在人格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把握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接受后天的教育与学习,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路线和思想,逐步形成健全的具备社会价值的人格。

  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思想动态和波动较大,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合理的方法。由于青少年的叛逆思想比较普遍,在青少年人格教育过程中,应当采用循循善诱的诱导式教育方法,教师应当以诱导和牵引为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建立良性和健全的人格,反对用简单粗暴式的强制手段对青少年进行人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向微观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开展心理教育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美德袋”的模式困境。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联系人格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正确的育人导向,弘扬良好风气,为健康人格的形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要深化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人格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

  总之,针对青少年的基于人格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的青春发育时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当根据青少年的性格特点用合理的教育手段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格教育。

  [1]舒燕芳.从消极到积极:帮助学生调节消极情绪案例一则[J].班主任,2009(10).

  社会各界和学校虽然行动起来,开展了“法治讲座进校园”、“青少年普法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但是学生在思想培育和理念养成上却成效不大。比如有学者主要以小学生群体为对象,在做《合肥市青少年法制教育现状调查》时发现被调查者在对“您所在学校/单位是否举办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制知识讲座、法律咨询、法制文艺演出?”的问题回答中有36%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只是偶尔有。受调查对象对其学校开展的法制教育评价数据显示:1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非常有用,4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比较有用,2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几乎没用,还有1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根本没用。而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不仅提出“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形式要求,更提出了中小学法治教育必须“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的实质要求。

  在中小学中普遍缺乏专职法治教育教师,大多由思政教师兼任,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笔者认识一位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孩,据其介绍学校还是当地的市重点小学,虽然发放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但是至今仍然无老师来上这门课程,课程表也没有显示开设了这门课程,反而显示开设了《国际象棋》等校本课程。在小学师资中大量缺乏胜任法治教育课程具备匹配法学素养的专业教师,“该现象在农村学校中尤为突出,在学校法治教育上缺乏专业性”。

  首先,学校与社会中存在的“校园暴力”、“部分教师法治观念淡薄”“中国式过马路”、“走后门”、“部分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趋炎附势、嫌贫爱富而对学生的教育不公”等现象会对小学生法治观念、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丧失规则意识。其次,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师生、家长甚至学校对法治教育的关注度会降低,学生更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所谓“主科”的学习中,而学校则会压缩法治教育的授课时间。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一件事儿也许往往涉及多种社会关系,既可涉及道德礼仪,也可涉及法律,甚至是多种法律关系。但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却往往只谈道德礼仪,不谈法律,从而使学生缺乏对社会现象从法律角度去思考的习惯,导致法律意识较弱的后果。其次,法治教育仍然被边缘化。教材涉及法治话题极少,比如,今年重庆市使用的小学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共有六十九页,其中只有五页才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法治教育。

  目前法治教育主要局限于学校,且教育形式单一。《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保证每所中小学要至少有1名受过专业培养或者经过专门培训,可以胜任法治教育任务的教师。而在实际上仅凭这点微薄的师资完全不能担负起事实上学校作为法治教育主阵地的使命。例如,在有关学者的调查问卷中涉及您所在学校/单位是否举办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制知识讲座、法律咨询、法制文艺演出的问题,而受访者的回答显示“有46%的人选择定期举办,有36%的人选择偶尔举办过”,这两项合计高达82%。足以说明学校法治教育形式单一,且力度不够。

  家庭和社会法治教育普遍欠缺。据有关学者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的家长向自己的孩子经常介绍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竟然有近六成的家长从未向自己的孩子介绍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这个调查结果显然没有达到《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的“推动家庭与学校形成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力”的要求。

  法律信仰是主体基于社会生活的经验和情感体验而产生的对社会生活的终极意义和目的的一种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对法律和依法治理方式的一种理性的自觉把握,是主体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并体现在行动中对法律严格遵循和对法律尊严的维护,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蕴含和心理基础,是法治社会中的最高层次的理念问题。法律主体的法律信仰培育尤其是青少年法律信仰对整个法治建设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未来性,青少年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昭示了法治建设的根本和未来。法律信仰对法律主体包括青少年的影响不仅包括宗教般虔诚的内心信念,还包括对自身行为规范、遵守法律规则的习惯养成,其影响是全面和深刻的。“法律乃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法律是理性的代名词。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法律理性观的本质。培育合格的理性公民是各国教育目标的共性。法律信仰的教育无疑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责任心和担当能力的合格公民;青少年的法律信仰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民主意识的养成,提高青少年权利义务观念;公平民主的法律精神有助于青少年树立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价值观。行为科学认为行为主体的状态决定了行为选择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其中,行为主体的心理、观念、知识、信仰等理性活动占主要地位。法律规范不仅是人们行为的理性总结,也是社会秩序的概括。秩序是法的价值之一,秩序的存在是人类活动的必要前提。任何时期或阶级的法律对秩序的维护都包含了对正常生活秩序的维护、对人类基本文明行为的维护。青少年法律信仰有助于青少年文明行为习惯的德性养成。

  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法制教育(法治精神、法律信仰的培养)起步晚,力度不够而且不够深入系统,偏重于“支离破碎”的法律知识灌输,法律信仰的培养不够重视,忽略了最根本的法律理念教育。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与青少年养成教育、法制信仰教育缺失、滞后有重要的关系。

  养成教育理论对青少年的法律信仰教育具有独特的借鉴作用。“养成”这一词汇涵盖了“手段―目的”或者“条件―结果”的逻辑关系。在这个逻辑关系中“养”规定着“成”,“成”是“成长”、“长成”、“构建成”,而不是“规定成”、“约束成”或者是“制造成”。唐凯麟教授和刘铁芳博士认为:个体道德品性的养成包含着两个基本过程:一是个体道德理性的形成;一是道德理性引导下的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前者是后者的精神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生活外化。没有道德理性作为基础的行为习惯,就不具备真正的道德意义,个体行为不过是没有内在灵魂的“创制”,而不是个体道德精神的实践;没有个体日常道德行为习惯养成,个体道德理性终究是肤浅的。两个过程是相互交织渗透的。加强青少年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教育,应当是是当前青少年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习惯的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日常生活是个体品性的养成之所。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就是青少年把个人的理性启蒙与现代法治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验证、丰富、实践自身的理性信念,并且逐步形成稳定的生活行为习惯,形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稳定的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思考、判断、选择、行动的基本方式。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是青少年作为生活的主体自觉地实践个人的理性信仰安博体育,养成行为习惯的过程,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突现个人在生活中的主体性。养成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青少年法制教育包括法制观点、法律信念和法律信仰的教育,其中以法律信仰教育最为匮乏。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途径也仅限于课堂教学中,其实效性不强。

  对青少年而言,课堂是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主要课程有初中二年级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大学一年级开设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课,这些课程的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都仅仅体现了法律知识的宣传,却很难体现对法律信仰、现代法治精神的弘扬,缺乏对青少年进行法律信仰的理性启蒙。法律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和心理需求,只有使青少年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法律的信仰价值,从理性上认同现代法治的精神,才能从行为上养成遵守法律规则的习惯。

  “能够为人们所信仰的法律必须是能够给人们或至少是绝大多数人带来利益的。”法治建立的过程是逐步树立法律权威、坚定公民法律信仰的过程。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之一,其权益容易受到侵害安博体育,权利的救济也显得尤为重要。法律只有给予青少年以力量,青少年才会形成法律信仰的坚强基础,社会才会形成稳定和谐的法治秩序,进而才会形成民族法治未来的一片晴空。

  规则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它包括道德规则、法律规则、宗教规则、技术规则、游戏规则等,其中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紧密的是道德规则和法律规则。理性的启蒙需要用习惯的养成来落实,法律信仰的作用需要制度和规则去实现;制度和规则的遵守会深化对法律信仰的虔诚。青少年的规则意识教育应以法律规则、道德规则教育为主线,技术教育规则为补充,把尊重青少年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坚持长期性和一贯性原则,循序渐进由繁到简地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青少年遵守法律规则生活的养成,成为建设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

  为增强青少年法治观念,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引导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正确使用法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区实际,由区委法治办(区司法局)统一安排部署,我区于每年9月定期开展全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为全面开展全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每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期间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和措施。全区形成了部门、学校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格局,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每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宣传周期间,活动紧紧围绕当年的活动主题为中心突出重点,形式创新,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大力宣传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法治、法规。

  一是各校利用国旗下讲话,紧紧围绕中心“学习宪法知识,增强宪法观念,争做守法公民”进行,学校领导对全校师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普法教育氛围。如2017年9月15日下午,我区在xx小学举行了“争做守法小公民”集体宣誓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广大师生都充分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

  二是坚持将法治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充分发挥了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的作用,法治副校长分别进行了法治讲座,认真为学生辅导了《宪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三是积极营造校园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氛围。充分利用了网站、黑板报、宣传栏、悬挂横幅等形式营造浓郁的法治教育氛围,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使“法治宣传活动周”的法治宣传深入人心。

  四是组织各校利用班会开展了主题班会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①在新的形势下,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需要,必须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养。

  ②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兴趣广泛、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思想上、政治上都不成熟,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全面发展方针的实现,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对其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增强法纪意识,从而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不健康意识和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我们更要逐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学生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有基本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人民,激发学生为祖国美好的未来和四化大业而刻苦学习。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建设人才,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本领,学才能,从而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学习的目的。

  ①寓教于学,学生在学校主要生活在课堂中,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寓于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有教师都应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承担责任,通过各学科的内容和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既对学生传授知识,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②这种教育要经常化、生动具体化,坚持正面引导。通过多种多样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教育活动,扩大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品行,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①人格的塑造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塑造健康的心理品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满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付诸相应的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

  ②青少年往往年少气盛,有一定的理想和抱负,但是自身的专业素质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一旦意志不够坚定就容易放弃,或者努力得不到良好的效果,打击青少年的自信心,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加以改善,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他们的意志品质,鼓励他们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③目前,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再加上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更是给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坚持以青少年为本,健全相关教育体制,丰富教育方法和手段,并且充分利于互联网技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新时期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时展至今,网络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通过网络轻松地获取所需信息。然而,网络在给他们带来创新的思维、为他们开阔了视野的同时,对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道德观念等综合素质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影响不仅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在新时期,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掌握网络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地研究一套适合我国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素质教育模式,并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利用网络,最终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由于互联网在这个时代的特殊影响力,在教育领域里,人们又称之为“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由于它在全球的迅速发展,已经被大众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体之后的新兴的“第四媒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2月底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07年12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6.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会有更多的青年成为互联网上的常客,而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当中保有的我国优良文化道德传统的因素,以及这种思想政治素质的传承正在受到全新网络文化的挑战。互联网的触角已经深入到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全面的网络时代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和娱乐的平台。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青少年带来学习的便利的同时,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青少年处在人生成长最重要的阶段。这时的青少年意气风发,好奇心以及正义感旺盛,但同时也易爆易怒,容易自我封闭。在广阔的互联网世界中,每天有无数信息进行大量的传播和交换,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尚未健全,心理还不够成熟,并且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以及高度的热情,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以及虚假消息的影响时,不能够清醒理智地认识问题的真相,思想被严重麻痹,容易被一些有目的的组织所蛊惑,深陷其中而无法察觉。

  由于受到年龄、生活阅历以及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制约,青少年的道德规范意识尚处在建设和发展的阶段。要想弥补这一不足,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多数青少年在网络中享受现代科技的新鲜和刺激,但是由于网络的弱规范性,加之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淡漠,使得青少年极易为满足个人的刺激和欲望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许多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投入了全部的热情,但与此同时对家人、对社会却丧失了基本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思进取,人际情感疏远。在网络世界中,青少年可以自由地为自己设定多种社会身份,个人信息也可以凭空捏造,而这样的现象则导致了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责任、义务感降低,使其深陷虚拟的角色中而不能自拔。另外,青少年多数喜欢张扬个性,追赶潮流,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这些严重的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行为背后是他们本身错误的网络应用,他们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而不能够主动与家人、同学以及教师进行真心的交流,出现“自闭症”等多种心理问题。

  当今的青少年面对繁华的世界,对网络、对自由空间的需求自然越来越强烈。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不仅限于他们自身,它还影响着他们身边的其他人。近些年来,国务院以及文化部、公安部都纷纷出台了网络管理规范。这些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虽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网吧的管理者,到底怎样在虚拟的世界中处理青少年之间的关系,如何对自己加强保护,仍然是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最近一些年的网络流行文化来看,许多青少年存在传播谣言、夸大事实、下载和传播文件等行为。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在道德规范约束,在学校德育建设方面尚且存在许多不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都更加依赖于互联网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年人上网的比例是76.2%,上网者以青年人为主。而在青少年上网者中,具有网瘾的青少年比例已经高达13.2%,此外还有13%的青少年在向网瘾的方向倾斜。而仅仅在初中学生的群体当中,就有23.2%的青少年存在网瘾现象。1994年,纽约的精神病科医生依凡・金伯格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心理障碍,他把它命名为“网络成瘾症”(IAD)。随后,很多心理学家开始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美国心理学家David Greenfield博士发现:“互联网与电视非常相似。不过,电视总有结束的时候,而互联网给人的那种‘无边无际’的感觉却能使你更加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美国心理学家Kimberiy S.Berg还在宾西法尼亚成立了网络成瘾研究中心。《网虫综合症》的作者、美国匹斯兹堡大学心理学专家伯利・扬格博士,在调查、分析后提出了鉴别网痴的几项标准,并指出,对因特网的迷恋已经导致家庭离异、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失业甚至犯罪等社会问题。国内就网络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影响,尚无如此专业的和持续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文化对我国的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而这种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两方面。

  网络将社会的发展推上了一个全盛的时代。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互联网在社会方方面面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重大。青少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知识的学习、展示自我、交流沟通、张扬个性、商品选购、信息传播、资源共享等,这一切都表明网络可以更为深刻地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方式。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

  宽了青少年的视野,开阔了他们的思维,为他们搭建了一座通往世界的桥梁,让青少年可以对自己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可以更加高效地收集和整理所需信息。

  互联网为青少年开辟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在这个无边无际的虚拟世界中,青少年可以与他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展示自我,帮助他人,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寻找智慧的启迪,最终促进自我个性的生成。

  由于信息交流速度快、流量大,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对青少年的教育空间;网络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广泛性以及开放性等优势,表现出沟通平等、自由开放、声像交融、图文并茂的外在特点,深受当今青少年的喜爱,对他们的影响十分重大。

  网络可以丰富校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络广泛传播当代科学技术信息,可以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更多更新的知识和事实材料,也可以为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提供大量鲜活的思想知识和事实材料,从而不断为思想政治教育充实和丰富新的思想理论内容”。

  可以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方式。网上课堂、电子信箱、即时通信、微博论坛、心理咨询等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网络也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体现出教育的民主性和平等性,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我们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在网络上开展与学生之间的在线交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真心的互动,帮助学生走出心理的困惑;运用网络还可以加强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三方面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协调,运用网络构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联合,为青少年的成长创建一个良性的平台。

  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由于我国当前的网络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尚缺少较有力度的管理、约束和保护,并且青少年还处在身心发育和社会化蜕变的过程中,他们对网络文化以及网络交往缺少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思维和心智尚未成熟,因此,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网络当做是逃避现实压力和紧张情绪的避风港。他们深陷其中,只有在网络中才能找到归属感,网络文化的消极作用日益突出,许多新问题应运而生安博体育,而这一切对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手段、形式以及内容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于网络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控制的主动权将转移给学生,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效果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单向式的教学,教育信息控制的主动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教什么内容完全由教育者决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在目的性上明确,在性质上具有健康的保证。作为受教育者的青少年,较少有选择教育信息的机会,所接受的信息都是教育者筛选加工过的东西。而现在进人网络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学生对教育信息控制有了主动权。网络无“国界”,网络上的信息是自由的,在网络上没有金字塔尖,信息资源的共享使“选择”成为网络上进行教育和学习的一个重要特色。然而,网络上的信息虽然丰富,但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受教育者对信息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的世界观、觉悟水平和“鉴赏能力”有密切关系。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常常使涉世不深的学生变得茫然,不可避免地吸收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

  由于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和隐匿性的特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受空间的制约,交往十分自由。然而,这种自由给传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传统人际交往的特征与规则。长此以往,必然会使青少年向非社会化转变,导致他们正常的现实交往能力低下,出现不愿意靠近人群,人际关系十分淡漠等问题。综合当前全球的青少年应用网络的动态分析数据来看,网上的违法、违规甚至犯罪行为在逐年上升,而其中有一部分就是青少年所为。他们的这些错误的网络行为,多是由于对于网络文化没有一个正确且深刻的认识所造成的。在广阔的网络中,活动主体的行为没有现实身份的限制,这种完全区别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的行为,仅仅是一种网络的虚拟交换,但是这样一来却大大降低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大量的信息被转化为二进制的数学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网络文化的直观性、丰富性的传播特点,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迅速而直接的。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电脑的基础性语言均英语为主,网络中来自美国的信息占据了网络全部信息总量的80%。很显然,发达的西方国家正占据着网络的命脉,可以高度控制国家的舆论导向,也在潜移默化中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渗透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些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做法,对我国青少年固有的民族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长期受到外来文化的熏陶使他们逐渐地对西方的价值观开始认同和接纳。由于青少年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缺少对复杂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的分析能力,久而久之,非常容易被外来不良文化所影响,也对青少年思维中固有的民族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

  对网络文化的不当利用,使青少年的道德意识普遍下降。部分青少年迷恋网络的不良文化,受到诸如暴力、色情等粗鄙的内容的侵蚀。有些青少年不但将在网络上获取的不良内容在学校中传播,并且通过在网吧中认识的社会青年,沾染吸烟、酗酒等恶习,造成家庭关系的紧张和破碎。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处在逐步成熟的过程中,目前在技术上还很难对所有的信息进行逐一的严格审查,因此,网络文化也就变得十分复杂。调查结果显示,无益信息占互联网信息总量的30%以上。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搜索多是出于好奇心。青少年通过搜索引擎可以轻松地获取网址,一些低俗和粗陋的信息就会跃然于屏幕之上。这样的网络行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青少年的道德意识下降,是非判断模糊不清。

  心理专家通过对青少年的抽样调查发现,他们更倾向于在网络中装扮自己、美化自己,只按心目中理想的角色描绘自己。在网上,他们永远是优秀并且值得骄傲的,但一旦关闭电脑,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学业压力与复杂的人际交往使得他们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却始终不能如意挫折和坎坷,许多青少年无法正确地调整心态,对师长的教育十分排斥和抵触,与同学和朋友之间的沟通也不能像网络上一样自由自在,在情绪上就较为容易出现波动,悲观厌世,心理素质越发脆弱不堪。热衷于网络文化的青少年,如果把完整

  的心理寄托交给网络,深陷在虚拟空间而离群索居,最终将无法面对线.不当地利用网络文化导致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下降

  网络的不当使用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有些青少年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泡在网吧当中,精力以及体力都贡献给了网络,身心都早已经远离了纯粹的校园生活,回到课堂上难免萎靡不振。面对课堂上严谨的科学知识,他们更愿意接受网络上的那种没有技术含量甚至不需要思考的垃圾信息。现实课堂在网络文化的衬托下更加显得枯燥无味。由于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对课业内容兴趣不高,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习成绩的大幅下滑。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又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学校引导,长期不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德育为主,引导学生自觉不良的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入侵,加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灌输。

  文化的主流思想和指导意义是文化的基本核心。在我国当前的网络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同志曾经强调指出:“我们必须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不断提高起来。”这一讲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体现出党的方针政策的时效性和民主性。在我国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当中,坚定地以我国的文化精髓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才能更好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在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虽然对于网络的管理方面人力资源投入较大,但是仍然缺少一定的协调机制,缺乏管理意识,缺乏对系统管理进行有机的整理和关联,工作效率低下,因此,相关权力部门需要成立一个网络管理的专项机构,依法行政,加强执政能力,落实主管负责制,同时辅助以社会的整体监督,建立健全监管机制。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将其融入到我国网络文化的管理当中。此外,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法律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加强法制建设才能对网络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网络文明使用法律法规,从而引导和约束青少年依法文明使用网络,做一名守法网民。

  随着全球范围内电子商务的广泛利用,相应的网络法律规范也陆续出台。在我国的青少年当中要进行网络法规的普及和宣传,让学生熟悉和了解网络的规章制度,明确自己的行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被禁止的。一套合理并且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为青少年的网络行为提供正确的指引。与此同时,要让青少年学会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检举以及监督某些不法的网络行为。然而,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我们仍然要以道德准绳为重要武器,为了网络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加强青少年的自律教育,再辅助以信息网络的管理和法规建设。只有将个人自我约束与社会管理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更好地规避网络风险,而要想达到这一点,就需要青少年、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在加强网络文化的法制教育的同时,培养青少年的自尊、自律的精神以及历史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意识,这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之所在。对于当前我国已经制定的多部关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的法规,我们务必要通过更多的途径让青少年去学习和接受,从而让他们自觉遵守,避免出现违法犯罪的不良行为,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面对当前的网络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也越发艰巨,必须要建立一支优秀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不但需要具备扎实、深厚的政治理论素养,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明确的认识和一定层次的理解,而且还要熟练地应用网络,具备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发现问题可以做到及时解决,将网络变成教育的平台和工具,使教育手段更加丰富,也更具吸引力。

  为全面开展全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每年法治宣传教育周活动期间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和措施。全区形成了部门、学校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格局,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每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宣传周期间,活动紧紧围绕当年的活动主题为中心突出重点,形式创新,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大力宣传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法治、法规。

  一是各校利用国旗下讲话,紧紧围绕中心“学习宪法知识,增强宪法观念,争做守法公民”进行,学校领导对全校师生进行法治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普法教育氛围。如2017年9月15日下午,我区在xx小学举行了“争做守法小公民”集体宣誓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广大师生都充分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法治的力量深入人心。

  二是坚持将法治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和法治意识的培养,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充分发挥了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的作用,法治副校长分别进行了法治讲座,认真为学生辅导了《宪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三是积极营造校园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氛围。充分利用了网站、黑板报、宣传栏、悬挂横幅等形式营造浓郁的法治教育氛围,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使“法治宣传活动周”的法治宣传深入人心。

  四是组织各校利用班会开展了主题班会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两个方面,二者既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又有相互渗透与融合的一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有区别的,教育是通过必要的灌输、恰当的引导、有益的熏陶等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而管理是借助法律法规、行政命令、经济手段、规章制度等来约束人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据自律性和非强制性这两个特征来达到其目的的,管理则是依据他律性和强制性这两个特征来实现其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人的思想的引导。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管理,二者都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统一于人的本质之中,具有共同的目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融合性。

  TQM英文为TotalQualityManagement,中文意思为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人的积极因素,并以预防为主和一切用数据事实说话,能够有效地克服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更好地推动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对质量的暂拟定义为: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实体是指某项活动或过程、某个产品、某个组织、体系、个人或上述几项的组合。1341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认为质量包括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信息质量、过程质量、部门质量、人员质量(包括工人、工程师、经理和行政人员)、系统质量、公司质量、目标质量等。”

  可见,质量都是以满足某种需要为基本特征的,依据满足需要的程度确定质量标准。GBT/1900住一2000idt1509000:2000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里的“要求”不仅指顾客的要求,还包括其他相关方如员工、所有者、供方、社会等的要求,顾客的要求一般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标准指出要求是“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质量的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产品或服务,还包括了体系和过程的质量。这样质量的定义就完善了。

  依据“质量”的定义,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定义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是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高低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优劣的程度,它最终体现在青少年培养的质量上。既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培养的质量。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在运行中,各项活动及结果难免偏离标准,为此必须把握好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因为计划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发环节,是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它的制定要以广泛的调查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和规划,通过一定程序的专家论证,将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计划性文件在设计阶段就处于严格控制之下。

  过程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有效控制教育过程各环节的质量就能基本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质量控制在横向上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有方面的全面控制,包括师生状况、办学条件等,以师生状况为例,对教师状况的控制包括承担课程、理论素养、政治素质、历提高、教育效果等内容。

  因为计划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发环节,是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它的制定要以广泛的调查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和规划,将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计划性文件在设计阶段就处于严格控制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