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体育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十篇

2024-02-11 20:23:37

  安博体育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重大主题是素质教育,其根本是育人观念和培养模式的更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及教育方式的改进,旅游教育成为时代的产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青少年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注意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研究如何将教育旅游融入青少年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我国教育界对青少年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1]。目前,最为权威的定义为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概括:“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旅游(Educational Trip),系指本土教育与异地教育之间通过学校与学校交流互访、校际结盟、论坛峰会等方式,以推广教育成果、学校办学,展示学生多元学习,拓宽视野为基本目的的一种学习途径及方法,包括文化、管理、教学等各个方面。教育旅游是面向教育界的旅游服务,有特定的对象、时间和活动内容,包括教师的国内外教育交流、参观访问、会议服务和修养度假,学生的修学旅游,特别是长假期间各种形式的夏(冬)令营、训练营、大学学府游、家长携子游等[2]。教育旅游通过休闲活动与不同成长背景但年龄相仿的朋友交流互动、彼此学习,以期在多元、异质的文化中促进各自的自我认识与成长、拓展国际视野与文化关怀,从而获得提高。

  如前文所述,素质教育的目的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教育旅游诞生是基于我国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教育旅游是为素质教育而服务的,因此,教育旅游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完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对青少年而言,接触,吸取社会和自然养分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教育旅游,将教育旅游融入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其具体作用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素质教育提倡为学生减负,减负就意味着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增加,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由一项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闲散少年失范的休闲活动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征。因为部分家长及学校只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学生的娱乐和休闲,没有在寒暑假及各个节假日对学生的闲暇生活做出健康正确的引导和监督,使得青少年误入歧途,造成滋事犯罪,为自身及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大力发展青少年教育旅游,将教育旅游融入青少年素质教育当中去可以引导青少年积极健康安全的度假,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有计划的开展青少年教育旅游活动,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可有时间的休闲需求,还能够巩固和延伸课堂知识,改善个别青少年对读书学习的恐惧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由中青旅精心设计并推出的“与教材同步体验,到课本中的地方去”的旅游线路,就是以中小学生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内容而设计的。青少年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更加向往一睹祖国大好河山,反过来这些根据课文设计而成的旅游活动使得青少年们身临其境的体会到课文意境和内涵,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极大程度的激起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旅游能够增加见闻,开阔视野,提高对世界的认识,这方面的作用不是书本上的知识所能代替的。开展素质教育,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旅游集审美、娱乐、交流、教育、学习等多方面的功能与一身,而又轻松愉快,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极为理想的教育形式。教育旅游又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是针对青少年教育而设计开的旅游类型,更加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使之成为实现青少年体魄和心智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红色旅游发展势头迅猛,适当的组织青少年参加红色旅游,为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又能体验红军革命时的艰辛,培养其艰苦奋斗的精神。许多旅行社为大打教育旅游牌,又相继推出了“名校游”、“大学游”等旅游项目,组织旅游者参观校园,认识各大名校,体验大学生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用大学里真实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方式,直接有效的激励青少年努力刻苦学习,为自己理想的学校及前途打拼。而“名人故居游”也为青少年了解名人轶事起到积极作用,使学生标榜正确的偶像人物。

  旅游时人们不以工作为目的离开惯常驻地,进行休闲娱乐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避免不了人与人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友谊建立及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等。青少年通过旅行中发生的各种沟通,更好的自我认识,相互学习,培养两好的行为习惯和沟通方式,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等,又一次提高了素质教育的层次。

  教育旅游现身处起始阶段,将其切实、健康、稳步的融入素质教育还有一段路要走。综合而言,在教育旅游融入青少年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虽然国家着力改革教育制度,极力发展素质教育,但是高考,中考仍然在继续决定着学生的命运,学校及家长在“落后就要挨打”的老思想的支配下,只重视书本的知识,宁可让孩子们老老实实的守在书桌前,也不想他们将时间“浪费”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

  青少年身心都在发育阶段,还不完全具备自理能力,安全意识薄弱,活泼好动且好奇心强,故而在青少年旅游旅游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在旅游过程中,学校要与相关旅游企业合作,双方的组织、引与配合能力也是考验教育旅游安全系数的重要指标。

  由于教育旅游消费高,从而使得学生家长望而却步。一些“出国游”、“休学游”价格昂贵,单价一般在上万元以上。对于大多数家庭无法承担这一笔庞大的开资。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在于有教无类,不应让学生彼此之间产生心理差距。

  教育旅游的重要意义在前面已经很明确的提出了,相关机构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正确认识教育旅游在素质教育中起到的重大作用,改变仅以考试为目的落后的教育思想。

  政府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具有综合全面素质的人才,教育旅游在这一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政府应鼓励教育旅游融入素质教育,并且给予必要的支持。虽然国家教育部已经规定,所有的博物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必须对青少年学生免费开放为教育旅游与素质教育有的融合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要想充分、合理、有效的融合还是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支持。本文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3]:

  1.为学生出游的交通费用给予优惠,学生半价票不应仅局限于学校及家庭所在地之间。

  2.在景区景点的门票给予优惠。目前凭学生证可免费进入的景区景点仅仅局限于个别景点。

  3.应激励个别旅行社于学校联合进行青少年教育旅游活动,给予其税收等政策的优惠条件。或者由国家专门培养一批专门经营青少年教育旅游的旅行社。

  4.旅游监督部门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青少年在旅游在履行期间的安全,做到万无一失。

  学校及家长应视自身情况而定有针对性的为其学生开展教育旅游活动,并非高消费才有高收益。 贫困家庭及贫困地区的学校应选择消费相对较小的方式为青少年提供教育旅游,比如可以举办“认识我的家乡”为主题的教育旅游活动,由学校或家长亲自带领学生进行野外郊游等。

  总之,随着甚至教育的深入开展,人们对教育观念的改变,将教育旅游融入甚至教育势在必行。

  [2]冯光辉.开发教育旅游市场,保护教育领域品牌[N].中国旅游报,2002-1-14(2)

  学校的科技课程理论性较强,过于局限书本,而科技馆作为青少年学习实践的基地,可以有效地对学校课堂教育进行补充,有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作为服务于青少年课外活动的平台,科技馆不但可以有效地与学校科教课程紧密联系,更是对学校科教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对青少年启迪智慧、提高创新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需要将科技馆教育与学校科技教育课程紧密的结合起来。

  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科普教育方面,所谓科技馆科普教育是指,以科技馆为依托,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性、实践性的教育活动,青少年参与科技馆科普教育,可以把学校科技课程的理论结合到实践中去,充分发挥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了青少年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科技馆科普教育促进了青少年对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与认识,有效地提升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科技馆作为服务于青少年课外活动的平台,有着学校科技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总体看来,科技馆教育是学校科技教育的有机补充和拓展,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强调系统性,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往往是按照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学生学习的时间、内容和方法被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和灵活性,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和空间。与学校强制性的教育相比,科技馆自然成为青少年自主学习的天地,在科技馆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可以通过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科技馆教育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和灵活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充分地调动了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给了青少年一个提升能力和拓展思维的平台。

  科技馆教育以趣味性浓烈的展教活动为主,与学校教育刻板、严肃的教学氛围相比,可以使青少年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例如,将课本中枯燥的符号、原理、公式转变成游戏等活动项目,是青少年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不再是机械的记忆,真正体会到了科学知识的奥妙。此外,通过展教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始终给孩子灌输一种“分分小命根”的错误价值观,孩子学习的追求就是取得高分将来考进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使青少年过早的背上了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不利于身心发展。与这种情况相比,科技馆教育注重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树立青少年正确的学习价值观,通过科技馆中的学习来启迪青少年智慧,引导青少年提高综合素质。

  科技馆教育可以将学校课堂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具体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展品,使学生轻松的理解课堂中诸如天文知识、物理现象等抽象概念。科技馆的优势体现在实践性方面,科技馆空间资源和材料资源可以有效地弥补学校的不足,一些在学校实验室做不了的探索性实验可以在这里得以实现。科技馆赋予知识生命,变抽象为具体化,是青少年理论学习付诸实践的最佳平台。

  科技馆是对学校科教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对青少年启迪智慧、提高创新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为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需要将科技馆教育与学校科技教育课程紧密的结合起来。

  科技馆要对国家中小学的教学课本和教学大纲进行了解,针对学校教学的局限性,有计划地开展与中小学的合作,有机地建立起中小学的课外教育基地,承担学校课堂无法实现的科学教育课程,以解决中小学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科技馆作为中小学课外实践平台安博体育,开展科学体验和小实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物理、化学小实验,以及科技、电子、车模、机器人等方面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互联网的应用对我国教育事业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科技馆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容量大、反应快、集成度高的特点,建立为青少年提供科普知识和信息的科教网络服务平台。同时,科技馆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可以起到资源共享的效果,避免教育教学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邀请相关的专家或者学校的科技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对青少年探索科技知识过程中产生疑问进行解答,使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掌握和了解科普知识。

  科技馆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利用以科技为主题的科技竞赛、科普讲座等方式,对青少年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培训活动。结合学校教育情况,对青少年开展科技实验课程,使青少年科技能力得以提高和拓展;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对青少年进行动手能力培训。例如,可设模型制作、科技小发明等实践课程;科技馆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定期承办各类科技竞赛,在对科普知识进行宣传的同时,使参与竞赛的青少年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激发了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探索欲望。

  科技馆作为一个科教机构,对青少年素质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科技馆与各中小学的合作,对学校科技课程有效的普及和拓展;建立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对青少年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培训活动等,可以较充分地发挥科技馆优势,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探索科技的平台。

  在素质教育的执行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蹈教育是美育中具有较为独特的美感价值的艺术形式表现,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比重。

  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者在素质教育中要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从教育方式上来说,需要用一种直观的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进行实践环节的培养。舞蹈通过对真实生活中美德的升华对青少年有较好的影响,能让青少年在学习的时候对其所蕴含的含义和道德产生一定思考,对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有一定的影响。在素质教育阶段应该针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进行舞蹈教育,这样才会对青少年产生更大的道德品质助益。

  舞蹈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舞蹈的审美特性能促使青少年对舞蹈动作所代表的情感与含义进行思考,在强化青少年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同时,还能促进青少年对生活中的一些美的存在加以思考,并将这种美感经过抽象思维的升华与舞蹈的动作形式结合在一起,加强对舞蹈的学习与认识,发展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舞蹈是一种模仿性较强的艺术,通过青少年自身的模仿过程体会到的关于舞蹈的感情和精神,利用联想思维进行联系和分析,对青少年的各种思维都有一定的训练,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智力提高。

  舞蹈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气质培养体现在两方面,分别是对青少年艺术气质的培养和对青少年形体气质的培养。

  青少年艺术气质的培养是舞蹈教育带给青少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舞蹈动作能对人的心理世界进行陶冶和锤炼。沉浸在舞蹈学习中,青少年能够更多地发现艺术的魅力,提高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并且不断把自身的欣赏趣味往更加艺术化的方向引领,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气质。

  舞蹈对于青少年的形体训练作用更大。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适当的形体训练可以对青少年的不良体态进行纠正,也可以塑造青少年在发育期中的健美肢体。舞蹈动作对青少年的协调性和身体要求比较高,所以舞蹈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动作协调性和血液循环,改善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的身体状况,促进其身高生长及肌肉的拉伸等,对其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都有着较大的改善。

  舞蹈是艺术形式中借助人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心理状态做出的最具有审美情趣的表达方式,一般情况下舞蹈所体现出的情感可以对人的心灵造成较大的震撼,使得人们能够较为直接地体会到舞蹈所带来的感情。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执行过程中,这种途径为青少年培养正常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趣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可以使青少年产生正确的审美观。舞蹈教育就能让青少年在接触不到很多艺术形式的情况下对艺术的评价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体会,提高青少年对于艺术的欣赏标准,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好的艺术对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舞蹈对青少年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抒发自身感情、消解不良情绪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舞蹈的训练过程一般都不会很容易,这样也能训练青少年吃苦耐劳的意识,增强青少年的意志力,使青少年的人格更加完善。

  舞蹈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针对目前舞蹈教育并不受重视的现象,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人员都应该在这方面引起注意,确保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占有一定地位,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1]多力雅.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青春岁月,2013(23):62―63.

  [2]董玮华.舞蹈教育如何在广大青少年中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03):2―3.

  论文摘要:本文从体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去探讨体育社会属性与青少年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

  青少年教育问题历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世界各国政府把培养下一代作为国家“兴衰存亡”的重点工程来抓。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体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健康人格的养成,身心的正常发育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体育社会属性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其不仅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还以赋予积极意义为其内容,身心活动为其形式的结合统一,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因此,从社会学、体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去探讨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影响规律;揭示体育于培养青少年自我意识、良好心理品质、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标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体育与社会的关系看,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体育的发展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体育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属性。那么,体育的这些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与青少年教育又是什么关系?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内涵与本质。在哲学范畴中,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那么,体育社会属性就是指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而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新世纪理想教育的代名词,是有别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一种教育体制,目前对其本质和内涵的诊释很多。综合起来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4个方面。它是一种注重个性成长的教育,是一种将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培养情感意志和完善人格等融为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式教育,是一种适应现代化社会知识迅速增长和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的创造性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社会属性比体育社会属性的范畴广,它既包含了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但又不能取而代之。两者之间相互交融和促进,形成互补之势。譬如,运动竞赛承载着丰厚的体育文化内涵,这一属性最集中地体现了“和平”、“公正”、“参与”的体育精神,这也正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映。“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理想目标的奋斗精神;“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坚持不懈与困难斗争到底”的顽强拼搏精神等;无一不是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

  2、对象与目的趋同一致。从上述不难看出,无论是体育的社会属性还是素质教育,它们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目的都是从不同角度来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这对处于社会化转变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针对青少年求知欲强、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情绪情感丰富、渴望交往;对勇敢、刚毅、果断、顽强、沉着、机智等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和利用体育运动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教育功能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求实的精神和谦虚纯朴、互助友爱,关心集体等优良品质。例如,可以通过上课、换项时的整队和队伍调动以及每次练习开始和结束的要求,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场地的布置和体育器材的借用和归还,培养学生热受劳动、爱护公物的思想和习惯;通过游戏和比赛法的运用,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协作、具有竞争意识和拼搏向上的思想和风尚等。体育运动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特殊的集团〔微型社会的教育环境和形式,通过这种环境和形式我们可以在“训育”(即指培养学生的情操,态度和思想)中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和团结向上的思想品质,同样也在“陶冶”(指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中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善于思考,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体育活动正契合了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强烈的,合理共鸣,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变化特点,因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能力和创造性。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以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人,即具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人为前提的。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所培养的人必须是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必备的创造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无怪乎有人认为素质教育的过程,对于人的自身发展来说,既是潜能充分开发的过程,又是推动青少年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人的主体性与贯彻主体性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而体育的积极参与对于青少年个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4、体育运动与个性发展。由于人际关系是个性发展的依托,共同活动是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基础,集体于是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熔炉。体育运动作为形成青少年社会化经历的重要途径,不仅提供了多种群体活动的形式,还提供了值得记忆的、富有影响的、以及个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经历,因而体育与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我们必须清楚集体与个性发展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对青少年教育时应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5、体育运动与其他教育的融合。“非运动员或定期参与运动的人们在其他活动中同样可以学到在体育运动中学到的东西”暗示我们应该辩证的把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体育不能涵盖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但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其实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体育不能一味强调自然属性的教育,必须将其社会属性与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结合来进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青少年在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时,是在一种集体(或称微型社会)的环境之中进行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多数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学习各项运动的知识、技能、发展身心,同样也接受了品质、毅力、智力等方面的良好教育。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人类社会的种种特征属性,且有不断发展之势,我们称之为体育的社会属性。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主题之一。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人的运动、教化、修养、精神品质、政治观点、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社会化进程中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

  1、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生活技能学习的影响。从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源于生活,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能、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与综合,但它又高于生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相应体育活动的影响,通过其掌握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和手段(因为这些方法和手段不是单纯生物自然属性的反映,而是有着深深的社会属性烙印,如正确姿势的坐立行走对青少年外在形象气质的塑造),来逐步使他们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是终身影响的。如:青少年及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学会各种走、跑、跳、攀登、爬越、搬运等技术,从而提高他们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并逐渐内化为日常生活技能的一部分。

  2、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社会行为规范教育的影响。“从文化学角度来看,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是社会的缩影。其特征表现为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等。但它无论是教学、训练还是比赛,都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和严格的规则对参与者的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并通过仲裁、舆论、大众媒介等进行监督和实施。所以从这层意思上说,体育能够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各种行为能力、方式、规范等模式。然而行为规范培养是青少年具有社会属性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通过引导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经常重复并加以控制的体育规范训练,这一训练可视为对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教化的模拟训练。

  3、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不侧发展,体育被人们赋予了许多新的功能,其中包括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要;培养社会成员竞争与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促进个人或团体间的合作与交流;激发社会成员的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凝聚力;增进国家、民族、政党和社会团体间的联系和交流,创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等。所有这些都将会通过家庭、社会、学校、大众媒介等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形成。我们知道,体育领域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既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生活,又反作用于现实生活。根据迁移价值理论安博体育,人们常把体育中的价值观迁移于社会,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体育随着商业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一定负面影响,如:体育暴力事件、不公平竞争、体育明星各种丑闻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青少年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竞技体育和大众娱乐体育两种体育形式在人生目标、自我认识、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在对青少年的身体行为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以上因素。

  4、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社会角色习得的影响。“从社会结构的角度,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社会角色承担的过程”。社会角色是完成社会活动的必要社会形式和个人的行为方式,多数学者将体育运动看作社会化体验的场所,而不是社会化结果的原因。因此,体育运动中的角色,体现了个人在由体育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这种地位有其权利、义务和相应的行为要求。从而通过体育角色的习得,可使学生明白一个角色的担当必须履行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方式;使其体会到经过个人努力是可以成功扮演各种角色的,体验出人生的主观努力是改变其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

  5、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个性的社会化影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社会化是个性获得的过程。个性是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生活的实践锻炼与陶冶,逐步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与行为,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和。它是人们在掌握社会经验和改造周围的现实活动中,通过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内心世界的活动体现出来。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个性的社会化是通过群体而实现的”。而青少年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往往是在各种形式的群体中度过,其个性的发展时刻都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如果群体水平愈高,则愈有助于其成员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研究还表明运动体验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负性情绪,对儿童具有培养积极自我概念的作用,“儿童如果承受不了身体挑战和心理上的打击,就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总之,体育社会属性对于青少年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1、在素质教育深人开展的今天,我们应正确认识体育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关系,不能忽视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不要过于夸大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在全面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快体育教学过程、课程教材、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更新和变革,进一步发掘体育的社会属性,并与其自然属性很好地结合、应用到素质教育当中,营造有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微观社会环境。

  3、体育运动被看成为形成社会化经历的场所,而不是社会化结果的原因,也就是体育运动在项目、团队和情境上是以极其不同的方式组织的。因此,它为参与者提供了许多不同的体验。

  4、青少年个性社会化的形成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素质教育非常注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同样,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有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品质及多种能力的培养。

  5、体育的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生活技能学习、社会规范教育、社会价值观念、社会角色的习得和个性的形成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而这都是素质教育核心目标的具体体现。

  随着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信息素质成为当代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如何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也成为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信息素质是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不仅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必备的基本能力。

  1、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人们对眼前的繁杂信息的正确判断与捕捉,也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就是要培养他们敏锐的信息观察力,善于发现信息,利用信息,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研究服务。

  2、信息能力教育安博体育。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组织处理能力与信息的利用能力等。信息能力是青少年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

  3、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个体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青少年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有信息责任感,能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那么未来的信息社会才会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和信息资源开发的双重功能,事实上已成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图书馆凭借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可充分发挥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指导作用,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普遍注重应试教育的分数,升学率,忽略了对青少年人生很重要的图书馆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加之中小学的图书馆条件简陋,不成规模,学校义务教育中也没有一整套完全针对中学生的完备的图书馆知识教育体系的理论或教材做支撑,导致青少年图书馆意识淡漠,更不用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了。

  在2010年初的一份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差统计表中,在被调查的18个公共图书馆中,只有4个图书馆开设的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知识的早期教育业务还只占到22%;只有3个图书馆开展了信息检索知识教育培训课,培训内容包含的信息检索知识教育只占到16.67%;只有2个图书馆开展了现代信息知识教育的培训,培训内容包含的现代信息知识教育只占到11.1%。在被调查的公共图书馆中,竟没有一个图书馆开展过关于读者信息素质状况相关调查和网络培训,也没有几家图书馆开展信息知识讲座与培训。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需加大力度开展此项服务。

  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根据自身的信息资源特点及服务优势,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做好关于信息素养实践的宣传。把青少年入馆教育课做成网络专题宣传片的形式,放在图书馆主页的醒目位置,便于读者浏览与学习,也便于读者更快地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能力。

  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信息导航:如图书的借阅方法,纸质期刊的查阅方法,电子期刊的网上查阅及下载方法,必须遵守的信息道德准则及规范等。图书馆在青少年首次入馆时便做好信息导航工作,引导其观看新生入馆教育宣传片,便于他们更快速地了解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及服务。图书馆的一线服务部门也要张贴有关本室服务的说明, 并备有相关资料的目录查询及索引、导航指南,与网上宣传相得益彰。这种周到细致的宣传,让青少年更快速的了解与熟悉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而增强他们发现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因而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青少年的图书馆意识、信息意识。

  我国目前还没有适合国情的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标准。应该尽快制定出满足青少年需求的信息素质教育标准,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使青少年在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最强的学习阶段就能具备熟练的查询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本领和技能,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的学习与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信息人才奠定基础。公共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人才优势,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

  图书馆在对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人才、技术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优势,图书馆作为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除利用图书馆的力量和优势外,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探索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来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能力。

  本文在阐述图书馆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进而提出了图书馆必须积极开展服务创新,实行个性化服务等措施,从而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提高信息意识和能力。

  同时,图书馆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否具备必要的信息技能,熟练地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并有效的加以利用,体现了当今青少年的个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是未来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要求。而探索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真正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作用,这又是当前信息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图书馆员将会长期面临的一项任务。面对信息社会的新挑战,公共图书馆需要做出新的尝试,做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引领者。

  [1] 王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探讨[J],情报理论与探讨,2009

  [2]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特点、面临问题与服务对策[J],情报探索,2008

  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内容,《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等等。“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格言最早是美国一位主教提出来的。1908年伦敦举行第四届奥运会时,顾拜旦引用了这句线年奥运会演讲时也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这一原则已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和广大群众所广泛接受。竞争原则表明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倡导挑战与竞争的社会活动。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在竞争中,勇于向世界强手和先进水平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公正原则是参与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平等、正义的内容,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公正原则使奥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极大魅力。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活动,其最高目标,是要通过体育活动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进而达到世界的团结、和平、进步的目的。奋斗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奋斗精神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是人类最伟大、最可称颂的内在力量。赛场的奋斗是人类奋斗的一个缩影。奥林匹克精神要求人们具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2.1青少年是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主力军。体育属于所有人,为了所有人。参加奥林匹克运动的运动员(除特殊项目)是没有年龄限制的。现代体育正走向终身化、国际化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广泛性是人类其它组织活动难于比拟的。但由于生理年龄以及比赛技术难度等原因,青少年成为体育运动的主体。青少年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社会最活跃、最上进的群体。青少年性情活泼好动,求知好奇,喜欢拼搏,崇尚英雄,对体育独具魅力。体育则使青少年人的余暇时间得到支配,生活空间、行为方式等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以体育为载体的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公平竞争精神、以奋斗为乐的参与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其它形式的活动所无法替代的。

  体育运动要从小抓起,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需要体育,青少年代表体育的未来。所以,《奥林匹克》规定它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可见,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青少年则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点,是奥林匹克教育的主力军。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引导奥林匹克运动健康持久发展。

  2.2奥林匹克精神与我国青少年的关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源于西方,历经百年。近代西方经济文化发达,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大都在西方国家举办,举办城市一般都要利用召开奥运会的良机加强奥林匹克教育,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所以,西方青少年参与体育文化的机会多,对奥林匹克运动大都耳熟能详。

  我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曲折,参加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时间较晚。在改革开放前的20余年,我国和国际奥委会基本处于隔离或磨合状态。1979年以来,由于我国参加奥运会及进行申办奥运工作,才逐步开始奥运的传播工作。因此,要办好北京奥运,需要大力开展普及教育工作。近年来,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奥林匹克的研究创新工作有所加强,而对奥林匹克的教育普及工作则显得相对薄弱,不少青少年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丰富内容知之不多,特别需要借举办奥运会的良机加强奥林匹克教育。

  中国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个理念,其中人文奥运是灵魂和亮点,将人文奥运的理念化为实践,就是要大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充分关注人的和谐发展。在中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既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又是长远奋斗的目标。

  3.1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是教育。奥林匹克运动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运动,它是通过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进而建立一个和平美好世界的教育活动。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是有悠久传统的。古代奥运会的发祥地希腊将体育纳入教育的基本内容,并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教育制度。古希腊人的一个基本认识是:“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躯体之中。”古代奥运会就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

  现代奥运会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从创建奥林匹克运动起,就坚决反对把这一运动看成是纯粹的体育竞技运动。他明确指出:“体育具有高度的教育价值,是人类追求完美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提出的奥林匹克主义最实质的内容就是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1927年他在《致各国青少年运动员书》中说:“奥林匹克主义能建立一所培养情操高尚与心灵纯洁的学校,也是发展体育耐力和力量的学校,但这必须在进行强化身体练习的同时不断加强荣誉观念和运动员大公无私精神的条件下才能做到,未来属于你们青年。”可以说,他认为奥林匹克主义的基本功能是教育,恢复奥运会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体育活动来教育广大青少年。

  3.2奥林匹克精神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世界各国教育体系中,一般都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制订符合其培养目标的体育锻炼标准,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奥林匹克教育虽以体育为载体,而教育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或者说,奥林匹克教育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处在青春发育期,体育运动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代体育运动虽然本身就具有教育功能,但在处理德育、智育、体育等相互关系中,也常出现矛盾和对立的问题,轻视体育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所以,在学校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不仅可以普及奥林匹克知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推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而且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等有机结合,寓教于体,全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3奥林匹克精神与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第29届奥运会将在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举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广泛传播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充分利用中国的教育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组织青少年参与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创建奥林匹克学校校园,营造学校校园的奥林匹克文化气息。利用体育教学和多种可接受方式,向青少年介绍奥林匹克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知识,提高奥运意识。根据奥组委的阶段性教育目标,进行应用研究,组织宣传交流活动,为北京奥运献计献策,为全民健身贡献力量,同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统筹协调青少年参与奥林匹克活动。

  我们要从具体的、应用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有组织领导或协调机构,教学计划活动安排,积极参与《北京奥运行动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奥林匹克教育,努力促进体育与文化的结合,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学校教育的结合,使中国的一些学校真正成为高水平运动员学习训练基地,文化管理及志愿者培训基地,中外文化交流基地,奥林匹克文化宣传基地。为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耀眼夺目的一届奥运会贡献力量。

  奥林匹克精神与青少年人文素质教育关系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奥林匹克精神内涵,同时也促进奥林匹克教育的多元化。在青少年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给青少年传授竞技运动知识,更要注重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解读,充分发辉奥林匹克精神中的人文价值。这样不仅可以纠正长期困扰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种种误区,又推动中国体育教育的革新,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

  现在的学生从物质生活上来说,无疑是幸福的,但精神上却并不轻松。虽然现在由于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应试教育,过重的课业负担状况有所改善,学生出路也比过去多了,但是,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扰,仍会给学生带来许多压力。世俗流行的狭窄的竞争攀比,快节奏的生活,繁重单调的课业负担,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还有来自成人的焦虑情绪,无不给现代孩子带来精神的困扰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在大部分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今天,许多孩子都变得敏感,脆弱,心理素质欠隹。如某报纸曾报道的一案例:某所中学有一个班发生失窃现象,班主任找班中一位同学了解情况,事后这位学生越想越怕,以为班主任是怀疑他偷窃,结果不敢见家长,不敢返学校,独自一人出走了。这样脆弱的孩子,经受不住小小的一点压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几位有名中外专家提出衡量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结构的7条标准:(1)积极进取,有强烈的开拓精神。(2)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类的责任感。(3)在急剧的变化和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4)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5)学会学习,适应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化。(6)有多种个性和特长。(7)具有与他人协作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7条标准中绝大部分属于心理素质的范畴。这表明,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二十一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 健全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看,未来的竞争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潜能的发挥是受心理状况决定的,要做合格的人才,必须注意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保持。

  国际卫生组织把健康概括为:身体无缺点和疾病,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针对中学生的具体实际,一般认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客观地对待现实,而且能正确地评估自己;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的乐观的情绪,即使遇到挫折,也能自我调适、乐于学习,并且能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争取获得最大成绩。概而言之,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当能保持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基于以上认识和时代特征的把握,我们归纳出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所特有的五大主要特点:第一,健全的人格;第二,敢于正视现实;第三,恰当的自我观念;第四,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五,热爱学习生活。这些构成了评价一个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主要标准。

  例如,小郑原是一所普通中学的尖子生,一直担任班长工作,初一下学期随父亲工作调动,小郑转学到一所重点中学,由于两校的教学水平的差异和课程进度的不同,转学后小郑第一次考试成绩排在班第55名,在班干部的改选中也落选了,一向活泼开朗的小郑沉静下来,这时,班主任和家长及时与小郑谈心,与他一起分析成绩落后等原因,小郑听完老师和家长的话后,充满信心地表示,自己的能力绝不是目前这个水平,请老师和家长放心,他一定能迎头赶上。从此,他早上5点多钟起床坚持读英语,课堂上积极参加教学活动,课后常常能见到他勤奋好学的身影。到初二下学期中段考,他已从55名升为班的18名。并重新被同学们选为班干部。而且他表示:还会继续努力,争取进入班前十名。

  评析:小郑的成功,除了是班主任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外,主要还是小郑本身具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坚定,自尊自重,不怕挫折和困难。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一个人能否成功,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而非智力因素占70%。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支配下完成的,心理素质好,可以充分发挥出人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反之就有可能使潜能受到压抑。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是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当前中学生的不健康心理,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主要有列几种:

  超负荷的学习担子,使有些人精神紧张,寡言少语,忧心忡忡。个案:学生A学习成绩很好,平时测验、考试总排在班第三至四名,但她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于是整天埋头学习,在一次考试中取得班第一。在获得老师表扬的同时,也受到一些同学的闲言闲语,说她这次成绩是偶然的,她听了这些话后总是担心下次被别人超过,不能保持第一,满脑子是问号:有人超过自己怎么办?。由于过分担心,晚上十二点多钟也不愿睡觉,第二天上课却无精打彩,这是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正常竞争,压力过大而产生了严重的紧张情绪,焦虑过度,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个案:学生B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和与别人沟通,成绩在班中处于中等水平。有一次考试,她有两个科目分数偏低,总成绩达不到预想的水平,家长焦急之中说她脑子比别人笨,于是在她思想上萌发了低人一等的感觉,怕同学取笑、怕老师责骂,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常常处于忧郁、悲观、沮丧的心境之中不能自拔。

  个案:学生C由于从小在家庭中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思想上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平时自我要求非常高,一直是班中的尖子。她给自己定出几个要求:每次考试都必须在班前十名。初二学年由于主、客观一些原因,她的考试成绩下降到班的中等水平。随着原有地位的丧失,她自我失落感油然而生,出现心理不平衡,怀疑自己是否优秀,变得苦恼,消沉,颓丧,不与班中学习好的同学交往,反而主动去靠近成绩和纪律差的同学,似乎从哪里才能寻找到精神安慰,失去了奋进的内动力。

  个案:学生D在小学时担任班长,曾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升上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情感也随着变化,男与女 意识的增强, 令她暗暗地喜欢上班中的一位男同学,形成单相思。由于情有独钟,神情恍惚,不可自拔,酿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的后果,令家长和老师都大吃一惊。

  个案:学生E生长在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但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和生性好动、好玩的性格特点,小E总是不能长时间静下来坚持学习,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班中下水平。而与小E原来水平相差不远的小华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成绩逐步进步。面对着老师对小华的赞扬和父亲对自己的责骂,小E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扭曲,他开始想方设法攻击小华,挑拔小华与同学的关系。过份的嫉妒心使他性格变得古怪起来,神经过敏,总怀疑别人与他过不去。

  个案:学生F的父母都是单位的领导干部,经常加班,出差和应酬,极少留在家中,对小F关心只停留在日常的衣食和金钱的满足,一家三口一个星期难得有1-2次同台吃饭,家中根本无人关心她的喜与忧,F放学回家望着摆设先进而冷清清的家,孤独空虚的感觉就会从心底升起,她在写给同学的信中说:……我经常独自一个人在麦当劳呆坐一个多小时也不愿回家,有时回到家中心情就极其恶劣,或者是放声大哭,或者是发脾气摔东西……。

  个案:小G是班的学习委员,学习刻苦,工作负责,倍受班主任的钟爱,由于小G工作认真,难免在班上得罪了一些同学和引起一些同学的嫉妒,这些同学在班上有意与她作对,对她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小G被这些同学的行为吓怕了,她变得懒散起来,不但在处理班日常工作时对违纪同学网开一面,甚至有意与这些同学玩在一起、违反纪律。老师批评时,她觉得这样才能被那部份同学接纳。

  个案:小H的母亲家教很严,对小H返放学时间都作了规定,但小H性格外向,喜欢玩和交朋友,放学后经常留在学校与同学闲谈或相约去逛街,把母亲的规定忘记得一干二净,当然,她母亲对她的行为非常恼火,每次迟回家都是一番责骂,对此,小H极为反感,从无意识的行为变为有意识的反抗。有一晚十时多,她母亲打电话向班主任投诉小H仍末回家,班主任向小H了解情况,原来她放学后故意从另一方向绕一个大弯慢慢走回家,目的就是要气一气她妈妈。

  个案:小J就读小学时是学校文娱队的积极分子,经常参加校内、外的表演,加上学习成绩不错,所以她是在老师的赞扬、重视和家长的宠爱中完成小学学习,小学毕业考上重点中学后,来自各校的尖子生云集一起,小J显不出小学时的优势了,初一、初二的学习成绩都只是在班的中等水平,一旦失去了以前的优越感,小J就缺乏心理适应能力了。老师善意的批评,小J看作是有意与她过不去,家长正常的要求,小J以为是父母亲不再爱她,她变得多愁善感,心事重重,常常为一些小事就把自己关在房中哭泣,班中的同学戏称她为林黛玉。

  ⒋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没有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出现问题后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过后也不了了之。

  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调适,需要从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从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中去获得,不能偏废,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支持和密切配合。结合一些教育科研成果和亲身体验,我认为以下思想与实践方法可供参考:

  处在各种不健康心态下的中学生会产生烦躁、苦闷、伤心、愤恨等心理反应,情绪波动大,或悲观失望、或嫉妒,对自己健康成长形成威胁、并对学校以至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作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作为望生成才的教育工作者,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肩挑重担,任重而道远。

  父母不能把子女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采取高压政策,致使子女不堪重负,产生怨恨或反抗心理。而应该建立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尊重自己的子女,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有人提出:新型的母子、父子关系就是朋友式关系。像朋友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敞开心扉,作心灵的沟通。

  目前中国家庭结构大多数是四二一,即四位老人,二位父母亲,一个孩子,孩子自然成为家庭中的核心,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家庭教育已被电视、电脑、卡拉OK所代替,父母不是忙于应酬、赚钱,就是各追各的电视剧,各唱各的卡拉OK,很难再见到父母和孩子在一起谈家事、国事、天下事,父母亲给予孩子主要是金钱、物质上的满足,而很少给予精神上的关怀,互不沟通,往往滋生疑虑心理和对抗情绪,因此父母不妨带孩子去参观一些科技成果展览或到大自然去开拓孩子的视野,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去乡下参加劳动,让其体味到辛勤的劳作的艰辛,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去欣赏一部好的电视或一场音乐会,使其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

  ⒋不妨体验一点痛苦,承受一点挫折。就是在精神上给孩子注射一些痛苦疫苗,让他从小就有一些痛苦的体验,从而增强抗痛苦的能力。如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物欲,不该买的东西坚决不买,让他懂得,有些东西不属于他;孩子碰了桌子时,不要埋怨桌子,让他知道这是他自己不小心的缘故。

  ⒌开展青春期教育。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发育成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和对爱情的探求,他们生活经验不足,感情易冲动,自制力缺乏,极易陷入早恋的泥潭,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顺利渡过青春期,学校可定期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其中包括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观看青春期知识录像带,设计,发放,分析调查问卷等。

  ⒍培养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一个对自身价值持积极肯定态度的学生 ,必然是志存高远,以欢快,充实,进取的态度和行为去从事生活,对待人生。为此,应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三自精神,可通过组织有针对性的创造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激励,扶植和推动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欲。有了三自精神作基础,他们人格中自卑,懦弱,甘居落后,不敢进取等许多消极特征就能逐步得到克服和消除。

  经过长期以来的实践和思考,我认为,文化馆通过本身特有的文化艺术活动手段提升我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水平,是其职责所在,职能所在,也是全面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的需要,更是文化馆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首先,这是文化馆社会职能的要求。作为国办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部门,以先进的文化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是它本身的属性,为社会提供先进社会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是它的职责。因此,在素质教育大环境中,作为基层文化馆应担负起传播先进文化思想,服务人民和社会的职能,为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

  其次,这是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当代教育改革重点的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其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而文化艺术素质是组成素质标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大力发展学校和社会的艺术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文化馆的社会服务职能。提供先进的、多样化的文化艺术服务,是发展素质教育对文化馆的社会要求。

  再次,这是文化馆自身发展的要求。为素质教育提供社会文化服务,不仅仅是文化馆应尽的社会义务,在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同时,文化馆自身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实现社会效益和业务水平的双赢。因此,为素质教育做好社会文化服务,也是文化馆自身发展的要求。

  第一、大力发展青少年文化艺术培训,以点带面,逐步提高群众文化艺术素质。培训是最直接、见效最显著的素质教育提高手段,在抓青少年艺术培训的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层面培训体系,即:以少儿艺术培训中心为依托主体,举办各类少儿艺术培训班,进校园,抓骨干,搞特色培训,全面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

  1.设立少儿艺术培训中心,办好各类艺术培训班,打好素质教育的文化基础。按照当地情况和社会需求,利用馆内厅室开班了十余个少儿艺术培训项目,重点在美术、摄影、书法舞蹈、合唱、古筝六个培训项目。依靠馆内专业干部,个别科目聘请社会社会知名艺术教师,采用长期班与假期加强班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馆办艺术培训。每年有二百余名青少年接受各种培训,培养出大批艺术人才,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2.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要求,采取“走出去、进校园、抓骨干、搞特色”的方针,发展校园特色文艺培训活动。实践告诉我们。仅仅靠在馆里办班、等学生上门的方式,难以形成艺术品种的规模效应,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社会要求。要在社会上营造浓厚的文化艺术活动氛围,必须走进校园,抓集体培训,搞校园特色文艺团队建设。近几年来,通过与各个学校的探讨、协作,先后帮助组建了市实验小学舞蹈队、市长寿桥小学合唱班、市文澜中学美术摄影班等特色团队。在团队的建设中我们采取专业教师进学校辅导与抓分级辅导、搞好学校艺术教育骨干培训的办法,因地制宜,确保建一个、成一个,持续发展。

  3.有针对性的开展长期艺术特长辅导,大力培育有潜力的青少年艺术人才。通过以上两项举措,我们发现了不少爱好文艺、有发展前途的好苗子,针对这些学生的情况,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发展培训目标和长期培养计划,通过定期授课、重点培训的方式,结合各种培养、锻炼机会,为他们将来成为艺术专门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坚持寓教于乐,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以活动带培训教育,以活动促进提高。近年来,在青少年社会文化活动开展工作中,我们奉行“搞好活动,树立品牌,提高素质”的指导方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文化艺术活动,带动了是艺术培训事业的发展,促进了青少年艺术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1.搞好比赛,树立青少年艺术活动品牌。自2007年起至今,在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了全省中小学生合唱节、舞蹈节和艺术节,这三个节每三年轮回一次。通过这几年的举办,各类活动的规模和水平逐年提高,并从中涌现出大批高水平的艺术作品,培养了大批艺术教育骨干力量,发现了大批高素质的青少年艺术人才,全省中小学生合唱节、舞蹈节和艺术节已经成为我省青少年文艺艺术活动的品牌,并将继续发扬光大。

  2.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性青少年文艺活动,检阅艺术培训成果,促进青少年艺术素质的提高。每年,我们都要专题性的比赛,如全省中小学生合唱节,全省中小学生舞蹈节等等,有力地促进了青少年艺术素质提高,丰富了校外文化艺术生活。2009年举办的全省中小学生艺术节,内容涵盖了声乐、器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戏剧、小品各种门类,参赛人数达2000多人,全面的展示了我省青少年艺术培训教育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提高。

   浅谈青少年的素质教育 围棋与青少年素质教育 中美青少年责任教育之比较 教育旅游融入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研究 中日足球青少年培养比较 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浅论博物馆与青少年素质教育 浅谈如何搞好青少年素质教育 武术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 逻辑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推动 青少年业余培训中的素质教育 探索励志电影与青少年素质教育 浅谈当代青少年家庭素质教育 澳大利亚:重视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 围绕青少年素质教育开展科普宣传 中日法学教育模式之比较研究 浅谈中日职业教育之比较 中国与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途径之比较探析 中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比较研究 中日园林之比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1.21.

  【论文摘 要】本文阐述了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容,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四项措施。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海量般递增。鱼龙混杂的大量信息,令人应接不暇,无所适从。如何引导青少年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准确地获取信息,并有效地处理加工,让信息最终为我所用,是摆在公共图书馆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信息社会,人们只有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公共图书馆利用其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质的引导与教育,是当前形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探讨公共图书馆在全面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角色和作用,对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来的,定义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信息素质是指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不仅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必备的基本能力。

  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意识是人们对眼前的繁杂信息的正确判断与捕捉,也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就是要培养他们敏锐的信息观察力,善于发现信息,利用信息,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研究服务。2)信息能力教育。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组织处理能力与信息的利用能力等。信息能力是青少年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3)信息道德教育。信息道德是个体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青少年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有信息责任感,能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那么未来的信息社会才会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普遍注重应试教育的分数,升学率,忽略了对青少年人生很重要的图书馆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加之中小学的图书馆条件简陋,不成规模,学校义务教育中也没有一整套完全针对中学生的完备的图书馆知识教育体系的理论或教材做支撑,导致青少年图书馆意识淡漠,更不用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了。

  在2010年初的一份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差统计表中,在被调查的18个公共图书馆中,只有4个图书馆开设的中小学生利用图书馆知识的早期教育业务还只占到22%;只有3个图书馆开展了信息检索知识教育培训课,培训内容包含的信息检索知识教育只占到16.67%;只有2个图书馆开展了现代信息知识教育的培训,培训内容包含的现代信息知识教育只占到11.1%。在被调查的公共图书馆中,竟没有一个图书馆开展过关于读者信息素质状况相关调查和网络培训,也没有几家图书馆开展信息知识讲座与培训。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需加大力度开展此项服务。

  信息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精神,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能力,关系着个人、团体、社会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不但能促进未来信息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能使青少年获得知识创新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起青少年获取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生存、竞争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今天的信息素质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既关系着个人将来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应肩负重任,为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撑起一片蓝天,做出应有的、不懈的努力。

  信息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窗口,作为学校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体,其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 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特有的服务、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文献信息中心,肩负着为社会大众及青少年提供精神食粮、传递情报信息和传承人类文明等重要职能。它所蕴藏的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资源,无论是纸质文献,还是电子信息文献及网上期刊数据库,其专业性、系统性、连续性,是任何其它信息机构所不能比拟的。所有这些都使公共图书馆成为社会首选的重要的信息素质教育基地;也使其成为普及社会大众及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中坚力量。

  3.2 公共图书馆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特有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使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公共图书馆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是集信息储存、开发、检索、评价、使用等为一体的信息管理部门,其便捷的文献检索系统,对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在这里汇集了一批既有专业水准、又能熟练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公共图书馆通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各类杂乱无章的知识信息经过分类、排序、编目,成为有有章可循便于查找的有序信息,这种便捷的文献检索方法使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和信息资源开发的双重功能,事实上已成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应当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信息资源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

  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根据自身的信息资源特点及服务优势,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做好关于信息素养实践的宣传。把新生入馆教育课做成网络专题宣传片的形式,放在图书馆主页的醒目位置,便于读者浏览与学习,也便于读者更快地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能力。入馆教育的内容是关于如何利用图书馆的信息导航:如图书的借阅方法,纸质期刊的查阅方法,电子期刊的网上查阅及下载方法,必须遵守的信息道德准则及规范等。图书馆在青少年首次入馆时便做好信息导航工作,引导其观看新生入馆教育宣传片,便于他们更快速地了解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及服务。图书馆的一线服务部门也要张贴有关本室服务的说明, 并备有相关资料的目录查询及索引、导航指南,与网上宣传相得益彰。这种周到细致的宣传,让青少年更快速的了解与熟悉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而增强他们发现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因而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青少年的图书馆意识、信息意识。

  4.2 制定针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标准教材,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

  我国目前还没有适合国情的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信息素质教育的标准。应该尽快制定出满足青少年需求的信息素质教育标准,有计划地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使青少年在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最强的学习阶段就能具备熟练的查询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本领和技能,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专业信息素质教育的学习与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信息人才奠定基础。

  4.3 公共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人才优势,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

  公共图书馆凭借完备的文献信息资源、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可充分发挥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指导作用,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国家要加强对图书馆的政策性支持及资金投入,支持公共图书馆不断拓展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增强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和利用图书馆终身学习的能力。

  图书馆可以设立专人专室,专门从事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实践。在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可以多借鉴国外先进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及经验。作为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有义务与责任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与培训。青少年可以利用周末去图书馆,完成信息素养课的学习与实践。有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习与实践,相信在青少年的心里会种下信息素质理论与知识的种子。

  对青少年开设的信息素养理论的基础课、拓展课由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专家专门讲授。在信息素养课的授课过程中,将计算机检索和电子信息资源的利用作为授课重点,网络信息检索课,文献信息资源检索课贯穿其中,从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的高度来统筹实践这些课程。在青少年对信息素质理论进行初步实践阶段,公共图书馆会安排专业馆员对青少年进行相应的指导,以此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能力。这期间,青少年要学会如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检索系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网上电子期刊文献,最终要为我所用,最后以论文或报告形式完成本次信息课的学习。随着青少年年级的增高,图书馆的信息素养课的级别、课题研究、课业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相信通过这样的信息素质教育课启蒙、实践、及拓展,青少年有效利用图书馆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这将会为他们未来终身利用图书馆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要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 公共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水平首先要提高。图书馆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要重视馆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应持有积极的态度,开放的思想为自己量身定制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学习计划,不断地、主动地、自觉地坚持自我学习、终身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未来产生的影响,熟练掌握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包括图书馆专业知识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具备对现代信息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用全新的理念、现代化的手段、新颖的方式主动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服务。要尽快构建包括信息教育专家在内的多学科领域内的专家指导队伍,以此来提升并拓展青少年的信息素质能力及综合素质,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信息人才的需求。

  公共图书馆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否具备必要的信息技能,熟练地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并有效的加以利用,体现了当今青少年的个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也是未来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要求。而探索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长效机制,真正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中的作用,这又是当前信息教育管理者,特别是图书馆员将会长期面临的一项任务。面对信息社会的新挑战,公共图书馆需要做出新的尝试,做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引领者。